[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以人民大众为重心的艺术类信息门户网站!
大众艺术网非遗频道
所在位置: 首页 > 非遗 > 详情
壤塘县:非遗“软实力”致富“硬支撑”
发布于:2024-11-15 08:40 编辑:吴莉莉 来源:大众艺术网

编者按: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中国强。作为政治、经济、社会目标的基本执行单元,县城处于“城尾乡头”,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乡村,是连接城乡的主要纽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县城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4月视察广东时强调:“要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对于以县域为抓手,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县域经典案例可以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

四川省壤塘县:非遗“软实力”致富“硬支撑”

案例概要:

壤塘县位于川甘青区域结合部,是康巴、安多、嘉绒三大区域文化交融之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厚璀璨的民族文化,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近年来,壤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实施“非遗+”工程为切入点,借力东西部协作战略东风,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创新打造8.3万平方米的集文化传习、就业帮扶、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浙川文化产业园,探索“非遗+传承”“非遗+文旅”“非遗+市场”发展模式,实现了从“藏在深闺人不知”的文化资源大县向“天下谁人不识君”文化产业强县转变。2022年,产业园实现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拉动全县GDP增长1.5%;带动当地3000余名农牧民人均年增收4000元,同比增长约24%。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2022年东西部协作首批典型案例。

案例正文:

一、背景

壤塘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区,平均海拔超3250米,县域面积66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万人,农牧民占比超90%、藏民占比93.7%,因特殊的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曾3次被认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21年8月再次确立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019年,壤塘以99.96%全省第一的群众满意度高质量实现脱贫摘帽,但“偏远闭塞、基础薄弱、发展滞后”仍是壤塘的基本县情,“生态保护要求高、经济发展后劲弱、民生改善短板多、基层治理任务重”仍是壤塘的最大挑战。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壤塘立足文化资源富集、非遗文化厚重的实际,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东西部协作机遇,借资源、搭平台,聚人才、促就业、稳增收,成功打造了浙川文化产业园。

二、项目实施

(一)依托“政府搭台”,激活非遗传承基因。浙川文化产业园采用“政府扶持、传承人自主创办”和“传习所+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全面促进非遗文化高质量发展。坚持标准化建设。由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制定《壤巴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规范化建设意见》,投资1.2亿元,建成以“两中心、70栋工匠工作室”为主体,集技艺传承、产品研发、文创展示为一体的8.3万㎡的浙川文化产业园。坚持规模化发展。以“传习、展示、研学、体验、交换、消费”6大功能为标准,构建形成“一园+N所”非遗传承保护发展构架,设立非遗传习所46个。坚持公司化运营。成立民族文化产业总公司藏拉诺林公司,牵头抓总非遗文化产业,分类推进传习所机制、模式、人才、运营等公司化运作,从根本上解决传习所分布分散、发展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带动能力有限等问题。

(二)健全“联动机制”,带动群众致富奔康。坚持以文化反哺带动群众增收,采取“技艺+文凭+创收+分红”的模式,一方面联合北大、浙大、浙师范等院校,组织开展国画、书法、影视、设计等艺术领域的专业授课,同步与阿坝师范、阿坝州中等技术学院开展校地合作,毕业后,颁发全日制中专证书。通过技能与学历双提升,成功破解偏远闭塞的困局和素质技能提升的难题。另一方面以所学技能为基础,将非遗文化从“展品”变为“产品”,非遗产品销售后的收益,60%归学员所有,剩余40%补助在读学员生活经费及园区发展,基本实现了“一技在手、一生就业、一家致富、一辈子安居乐业”的良性循环、互利共赢局面。

(三)聚焦“浙川协作”,形成规模文化产业。牢牢把握东西部协作的重大战略机遇,借力浙川东西部协作资金、项目、市场等优势,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提档升级园区建设。大力实施接待酒店、自驾基地、非遗超市等配套设施建设,启动实施2.2万平二期园区、1.6万平民族工艺文化中心,打造集非遗研学、产品展销、观光体验、民宿餐饮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型产业园,形成壤塘国家4A级景区网红打卡地,实现非遗文化“强起来”。二是共话非遗人才培育。发挥浙江“传帮带”作用,完成非遗产业技能培训19批次1711人次,组织非遗产业技能人才赴浙江杭州、温州等地进行文化交流300余人次,实现非遗文化“活起来”。三是深化文化交流互鉴。深度挖掘非遗文化与瓯越文化的融合,壤塘非遗学员扎根瓯塑非遗基地,将瓯塑、瓯绣的技艺、元素融入到唐卡、藏陶等藏式非遗中,实现了壤塘非遗与动漫、影视、瓷器、美妆等有机结合,开展非遗产品系列推介会,极大促进了壤塘文化声名远播,实现壤塘非遗文化“走出去”。

三、项目成效

(一)带动壤塘非遗星火燎原。浙川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为壤塘民间散落的、日渐式微的非遗传承带来了传承与发展的东风,建园以来,浙川文化产业园培育各级非遗传承人83人、学员880余人,更是衍生带动宋画唐卡、藏式陶瓷、藏药洗浴品等12个产业。产业园立足“有党团组织、有规章制度、有传习场所、有传习师资、有创收产品、有共同意识、有销售渠道”七有建设,有力推动了壤塘非遗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二)推动农牧青年重焕新生。产业园唐卡学员毕业后,年收入可达15万,产业园传习所的蓬勃发展,改变了诸多贫困母亲、困难家庭子女的人生路径,目前已带动了非遗产品全链条上从事非遗保护、传承的3000多壤塘青年,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2022年传习所学员桑州荣获“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壤塘非遗的破局真正做到了让传习人“有尊严、有理想、有身份、有文化、有文凭、有技能、有收入”!

(三)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业园的设立,有力推动了东西部藏汉文化的交融碰撞,《喜一》《格萨尔王》等创造历史的唐卡动漫作品相继问世;清华大学·壤塘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在产业园落地;浙川两地合创舞蹈剧《阿坝来的小徒弟》斩获浙江省群众舞蹈大赛金奖;壤塘非遗更是携手瓯越南戏登台央视戏曲春晚!2022年,产业园顺利荣获四川省“金熊猫”奖先进集体。

(四)非遗品牌价值与日俱增。产业园与英国、日本等联合拍摄唐卡纪录片《传习之路》《唐卡画师之乡》分别获评2020、2021年优秀对外传播纪录片;北京故宫十年期藏品唐卡复制研发合作项目交付产业园唐卡传习所!2022年,产业园唐卡传习所营业额超1000万元;藏药传习所联手“相宜本草”,新设洗护品牌,年产值超500万元;阿如藏、格玛热非遗工坊等精品电商平台年销售额超300万元......

四、经验与启示

壤塘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立足富集的非遗文化资源,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以传承保护非遗为抓手,抢抓东西部协作战略机遇,成立传习所、建成创业园、培育传承人,将非遗文化由“软实力”转变为脱贫致富“硬支撑”。

(一)思想引领是关键。面对“偏远闭塞、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困难,壤塘不断深化县情再认识,充分发扬“地处偏远思想不保守,条件艰苦工作创一流”的壤塘精神,以“文化魂”画出“同心圆”,将党的领导贯穿文化发展的全过程,持之以恒开展以“感恩奋进”为主题的思想教育,培树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农牧民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政府搭台是保障。壤塘县地处偏僻、灾害多发,高原恶劣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育区严苛的开发条件,为壤塘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壤塘县围绕丰厚的人文资源,转变发展理念,通过政府搭台,培育扶持壤塘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摆脱自然条件恶劣、基础配套滞后等先后天劣势,助力农牧民脱贫奔康。

(三)融合创新是核心。在藏汉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壤塘非遗文化不仅实现了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有力蝶变,更是在全国各地设置20个基地,吸收和融入全国各地先进制作技艺,将藏汉风韵的非遗产品带入全国千家万户,涌现出唐卡动漫、唐卡堆绣等兼具创新与传承的优秀作品,开创藏式非遗传承的先河!

(四)市场引领是根本。壤塘通过借鉴浙江文化产业规模化运营的集团作战模式,正逐步摆脱非遗传习所各自为战、偏居一隅的先天劣势,立足于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壤塘实现了从“非遗资源”向“非遗产品”的转变,实现将了文化价值转化为涉藏区农牧民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五、真实故事

色青拉姆,是壤塘县唐卡传习所的学员、州级非遗传承人。她出生于壤塘县尕多乡瑟谷村的一户牧户家中,父母都是地道的牧民。因家庭原因,色青拉姆从小辍学在家,帮着母亲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17岁时,色青拉姆在家人的支持下成为产业园唐卡传习所的一名学员,开始了她8年孜孜不倦的学习生涯。

如今,色青拉姆的作品走进了上海、浙江等一线大都市,她与门泽、扎西等5名同学共同完成的作品《三世佛》入围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卖出了100余万元的价格。非遗成就了色青拉姆,而她也成就了唐卡,她的作品被四处巡展,由中外联合制作的20部中外合作优秀纪录片项目之一《传习之路》更是以色青拉姆和另一位学员为主线,向世人展示壤巴拉非遗文化的传习之路。从牧民到非遗传承人,她收获的不仅是金钱,还有灿烂的人生和带着大国工匠人时刻散发出“匠香”味的梦想。

专栏资料:四川壤塘县

壤塘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处川甘青三省结合部,全县幅员面积6640平方公里,辖3镇8乡、53个村(居)。县城平均海拔3285米,县域内最高海拔香拉东吉山5178米属五级山脉。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康巴、嘉绒、安多结合部,灵动的山水赋予人们善良淳朴,精致羊皮藏袍、醇香的酥油茶、欢快的锅庄、贡塘坝赛马让您感受藏家的热情好客。

县境内有4A景区1个【壤巴拉文化旅游景区】,3A景区4个【曾克寺文化旅游景区、棒托石刻公园文化旅游景区、日斯满巴碉房旅游景区、森工记忆旅游景区】,示范区1个【高原林海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世界纪录认证1个【棒托石刻大藏经获WRCA世界纪录认证】。同时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

参考文献:

1. 刘剑:《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24年6月版,第85-86页。

2.县民宗局:《“民族团结+”模式解锁壤塘县“幸福密码”》,壤塘县人民政府:http://www.rangtang.gov.cn/xtxrmzf/c100050/202204/5838a0f4cdd140769b97c6fc56a56089.shtml。

3. 田惠敏:《县域经典案例之四川荥经县、甘肃临泽县、四川壤塘县、山西平遥县》,经济窗公众号。

注:鸣谢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乡村振兴局提供的相关材料。


免责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