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元丰横幅 54×24.5厘米 2018年 王客
日前,由武汉美术馆主办的“书风——当代中青年书家邀请展(第三届)”在该馆举办,本届“书风展”以“日常书写”为主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日新月异,用作日常交流和记录的书法,虽已失去其实用意义,却没有就此消亡,而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对象,被当下赋予了更多关于形式、关于格调、关于雅俗等诸多内涵。
上世纪80年代初书法热兴起,是近代以来书法全民化的开始。这使书法日益成为一个被展示、被欣赏的艺术门类,至今参与者众多。随着书法学科化的推动,更多书法爱好者开始关注传统书法的经典作品。80年代末,书法在技术层面相对于80年代之前而言有了本质性的深入,书法理论建设有了更加宽泛的视野和深度。80年代初的书法热与整个文艺界的哲学热、文学热、新潮美术几乎同步。在大的文艺思潮影响下,同时受日本现代书法启发,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书法现代化的探索之路,由最早抽离文意的大字书写,到汉字与色彩结合、带有美术化倾向的书法实验,再到后来的拼贴制作。到90年代,由最早强调“关注传统强调个性”(书法新古典主义)到“主题性创作”(学院派书法),伴随着90年代书法热持续升温及各种学术活动的开展,90年代后期书法界出现了一股重新认识传统、提倡在传统的基础上强调个性的氛围。进入新世纪后,随着高等书法教育的进一步普及,一批重点性综合大学陆续开设了书法专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书法不单单是技术意义之上的熟练书写和诗词抄录,它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所指。
当书写的初衷直接指向以展示为目的的时候,关于书法的自娱性以及仪式感就会被无意识地遮蔽。如果说书写行为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那么今天的书写除了功能之外,似乎已经失去它作为实用记录的日常存在。既然书法史上的经典作品大都产生于日常,那么今天为了展示竞技的书写是否有成为经典的可能?那种与自己生活没有丝毫关系的文字,是否构成了书者的日常所思?笔墨之轻如何承载生命之重?我想这也是本届“书风展”提出“日常书写”的基本动因。
整理编辑:苏花
本文标签:
上一篇:朱以撒:专业就是化在其中...
下一篇:艺为人生,先爱苏州的吴作人...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