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以人民大众为重心的艺术类信息门户网站!
大众艺术网艺术头条频道
所在位置: 首页 > 上新了 > 艺术头条 > 详情
磨刀观摩崖石刻: 断崖上的艺术
发布于:2021-02-25 20:53 编辑:苏花 来源:襄阳晚报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磨刀观摩崖石刻位于保康县黄堡镇大树垭村境内一座横亘东西的大山东端断崖上,岩壁长约20米,高约15米,形如刀切,山势陡峭。有传说,关羽曾在此磨刀,故名磨刀观。

这一次,我市石窟寺和石刻专项调查小组一行人除带上了航拍机、测绘工具外,还向附近村民借了梯子上山,以便完整记录石刻内容。

三处摩崖石刻和一块碑刻保存较好。摩崖石刻一,刻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高1.1米,宽0.8米,上端呈梯形,两侧各刻四个人物图案,下端中部为一树叶图案。碑题为“日月”二字,其下侧横书“南无阿弥陀佛”,主要记述七星观的创立简况:“大明国河南道汝州宝鄞县人氏游到湖广省郧阳府保康县松文乡摸刀石创立七星观。”

摩崖石刻二,刻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高0.3米,宽0.2米,记塑祖师像事。

摩崖石刻三,刻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额题“万古流芳”,记捐资修缮庙宇事。

碑刻刻于1935年,额题“永留千古”,比较详细地记载了重修庙宇的经过:“磨刀观有祖师、观音、三仙娘诸神灵迹,素著庙宇三所,始创前明迄今约五百载,因历年久远,庙宇圮塌,圣像被风雨朽败,我等目击惨伤,随提倡募诸善士捐资建修庙宇,重塑金身,以复旧日观瞻。岂敢云酬报神功,不过聊表信奉之至诚而已。今功果告竣,特将诸善士姓名勒石以志,永远云尔。”“磨刀观摩崖石刻现存数量之多、刊刻内容之详,在保康县域较为少见,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保康县博物馆副馆长熊传志介绍,这里山势陡峭,站在山顶,可见两条河流交汇。从碑文中可见,当地老百姓乃至外省人认为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几度在此修建庙宇。“传说农历五月十三,关公曾从这里路过,在此处磨刀。这里有一块大石头,老百姓说是关公用过的磨刀石,旁边还有清洗用的水坑。”保康县黄堡镇大树垭村党支部书记刘忠伟对记者说,这里山势形如刀切,传说这是关公磨刀时,突然电闪雷鸣,一道闪电劈在山上留下的印迹。

据介绍,每年农历五月十三通常处于夏至或小暑节气前后。民间称此日若下雨,便是关公在磨刀,其磨刀用水降下凡间,下雨便是吉兆,预示当年的光景必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明代文学家袁中道曾在诗中写道:“千山万山雨忽至,大珠小珠沸溪里。此是关公洗刀雨,沾身也带英雄气。”关公磨刀节在明清时期就已成为全国各地蔚为壮观的民间节日。“传说虽无法考证,但可以看出老百姓祈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熊传志说,兴建庙宇暂且不说,单是断崖上的石刻,这项工程在古代并非易事,石匠们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如今,庙宇已毁,只留下摩崖石刻、石窟等少量的遗迹,但仍有不少百姓上山祈福。(作者:杨一 吴函 张亚婷)

免责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