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为支点撬动新时代乡村振兴 我县积极打造莫干山艺术村
在民国风情小镇上、在仙潭千年古树旁、在墙头和转角的景观小品中,随处可见莫干山镇绿水青山中透露的“艺术”气息。凝聚文艺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这是我县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推进文旅融合摸索出的特色路径。
从美丽乡村建设到国际旅游度假区打造,近年来莫干山地区的乡村面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成为新的课题。为此,我县积极推进艺术振兴乡村行动,在莫干山镇庙前村、仙潭村、五四村等村筹建作家村、编剧村、综合艺术村,以艺术手段作为小切口打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通道。
引育艺术大咖丰富文旅内涵
艺术振兴乡村的效果不仅呈现在文化振兴上,更是以艺术的方式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发挥艺术振兴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方面的溢出效应。
十年前,受德清精美古瓷的吸引,艺术家王军港来到莫干山镇五四村成立瓷印记研发体验馆,开启德清瓷复烧之路。“在这里,艺术创作和民宿旅游形成了一种互补。”王军港告诉记者,如今体验馆不仅各类德清瓷艺术品的出售,还为游客提供了各类研学活动,对弘扬德清瓷文化,增加旅游产业附加值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正在积极筹建“莫干山作家村”的庙前村地处莫干山南麓,依托于村里41家各具特色的主题民宿,村里常年开展各类文化艺术交流展示活动,村内民宿莫干山居图便是其中的代表。“我们是《花城》杂志社的创作基地,既有剑瓷艺术馆可供参观展览,又有两万多册图书组成的读书屋。”业主朱锦东介绍,得益于浓厚的文化氛围,莫干山居图受到了大量游客的欢迎,作家沙龙、新书发布会、企业年会等活动络绎不绝。
在朱锦东看来,打造作家村无疑是一个英明之举。“文化的魅力它是无穷的,莫邪干将铸剑的传说、原始瓷的发源地,这些是德清宝贵的人文资源。”朱锦东表示,莫干山民宿最终是要靠文化艺术来吸引人,通过德清特有的人文资源来提升民宿的特质,这样才能让民宿更具有生命力。
“打造艺术村更像是一个‘种子工程’,艺术家沉淀到村里,才能创作出符合乡村特点的产品;而村民浸润在艺术中,才能提升个体修养,从而提高生活品质。”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道,当前莫干山文创产业的发展目标是打造一个国家级的文旅融合创新平台。为此,必须要在传统旅游业态的基础上,将艺术家引进村,把艺术设计融入乡村旅游,培育更多创新型文旅业态,努力形成莫干山独有的文化IP。
创意集聚
打造文化高地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如今,莫干山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已经进入软件提升阶段,不能仅靠‘政府花钱,百姓在看’的模式,需充分调动起百姓的积极性和艺术潜能,才能让美丽入心入脑。”德清县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今年,在省委宣传部、省作家协会和省美术家协会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县计划结合莫干“论剑谷”和未来乡村建设,在莫干山镇庙前村、仙潭村、五四村分别筹建作家村、编剧村、综合艺术村,加快构筑与共同富裕示范区相适应的新时代文化高地,凝聚文学文艺力量,推进文艺乡建,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不少精品民宿业主主动上门要求为艺术家创作采风提供服务。”庙前村党支部书记徐慧聪介绍道,“莫干山作家村”的创建,是打通艺术振兴乡村最后一公里的有力举措。“以此为契机,我们希望把农村现有的资源和文化、艺术振兴乡村结合起来,发展文旅、民宿和商贸,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
据悉,艺术村筹建将按照“当年挂牌运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形成规模”的目标,打造文学人才集聚地和有标识度、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学创作基地,形成集文学作品创作、互动交流、项目孵化、作品转化等于一体的新业态。同时,根据《德清县关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我县还将为驻村文艺家提供民宿、酒店的免费食宿,在举办文艺活动、作品获奖、版权补助、作品转化等多个方面给予相关补助。
免责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