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续写“工小美”的时代华章
来源:新余日报
记者:徐云
又是一年五四时,在建团百年来临之际,一批优秀新余青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负韶华,在青春的赛道奋力奔跑。
他们,或数年坚守专一技艺,只为传承非遗文化。
他们,或默默扎根基层一线,挑起乡村振兴重担。
他们,或用心践行工匠精神,助力企业转型发展。
他们,或举起人类医学之光,“疫”路守护生命健康。
释放青春能量、传承奋斗精神,这是新余青年新时代的新面貌,他们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努力在爱我工小美、五年更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民生城市的生动实践中续写新篇章。
吴婉菁:当好夏布绣传承“守艺人”
2021年五四前夕,第24届“江西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其中有一位来自新余的优秀青年代表,她就是江西渝州绣坊有限公司总经理、新余市夏布绣艺术研究所所长、江西省刺绣类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夏布绣最年轻的代表性传承人吴婉菁。
吴婉菁毕业于广州美院,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她师从夏布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夏布艺术刺绣创始人张小红,系统性学习传承夏布绣艺术。方寸之间、千针万线、经年累月,绣艺的繁苦“吓”走过许多年轻人,但吴婉菁却凭着一股韧劲,十年如一日,练就指尖“针”功夫,坚守心中“传承梦”。在继承传统技艺精髓基础上,吴婉菁还经常到艺术院校、资深大师处学习请教,并结合自己的艺术修养,创作出《故乡》《井冈雄峰》等一批夏布绣艺术精品。
作为目前唯一的80后夏布绣非遗传承人,她利用年轻一代创新思维赋予夏布绣新活力,盘活非遗行业的造血能力,开发设计出具有实用性的箱包、家具、家居用品等500多种夏布绣文创品,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金奖”等30多项奖项,并带动一批有情怀、有梦想、有担当的青年人才加入到夏布绣的传承队伍,使老技艺焕发了更多的现代生命力。2021年10月,她带领的大学生队伍以《夏绣——国内首创设计驱动型文化创意企业》项目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她的事迹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被央视1套新闻联播和央视13套新闻直播间特别报道,作品走进外交部蓝厅,入选进博会国礼设计;她坚持非遗进校园、社区、乡村,免费培训上万人次,带动和帮扶妇女就业创业1000多人;她坚持非遗文化走出去,用夏布绣的语言向世界展现中国非遗的魅力和风采,其创作的《马克思肖像》赠送德国特里尔城市博物馆并被永久收藏。
“希望未来能不断创新工艺、提升技术、聚集产业、汇聚人才,形成夏布绣特色文化产业链。”吴婉菁倾注所有力量赋能夏布绣高质量发展,带着这份执着和努力,当好一名“守艺人”将是她最幸福的选择。
廖青青:甘做乡村振兴“领头雁”
漫步在高新区马洪办事处桂花村委花木里村,欣欣向荣的乡村产业,干净整洁的沥青马路,古色古香的休闲长廊,随处可见的优美生态,到处是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谁能想到,这个仿佛世外桃源的村落,几年前还是无人问津的偏僻山乡,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这一切变化,得益于好的带头人——桂花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廖青青。
一直以来,桂花村村民收入来源仅靠单一的传统农业生产,村民们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为了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廖青青与村委一班人积极谋划,反复酝酿,决定发挥村里林地丰富、土质肥沃的优势,做活土地文章。2019年,桂花村成立新余康丰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廖青青的带动下,党员群众踊跃参与入股,两年流转土地130亩左右,从事蔬菜、果树种植和销售,使桂花村的农业结构得到调整。他还鼓励村集体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土地流转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达到19.4万元。
钱袋子要鼓,人居环境也要美。廖青青采取党建引领方式,每个党员都结对其所在村若干农户,确保环境卫生标准严格按照美丽乡村的要求;同时,他想尽办法为村里争取项目和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桂花村争取到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建设资金800万元,廖青青主动下沉一线,从进村道路绿化、亮化以及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到休闲长廊、村民文化广场、游客服务中心的设计和建造,再到村集体经济的规划和发展,把一件件为村为民的实事、好事落到实处。如今的桂花村,已是省级生态村、省级文明村和省级森林乡村,成为美丽乡村的一张名片,极大提高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下一步,我将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发展生态农家乐、民宿、黑山羊养殖等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为‘爱我工小美,五年更辉煌’作出新的贡献。”谈到未来规划,这位80后村支书充满信心。
王伟:敢啃“硬骨头”的“能工巧匠”
2015年,代表江西省参加“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维修电工比赛,获得全国第十名。
2016年,获得江西省“振兴杯”钢铁行业维修电工比赛第一名。
2018年,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江西省“赣鄱工匠”荣誉称号。
2020年,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厚厚一摞奖状,见证了新钢公司自动化部新自信公司经营部部长王伟的成长足迹,这个2008年大学毕业入职的年轻人,以不畏艰难、勤劳肯干、积极进取、求精爱“拼”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新钢公司冷轧酸轧机组完全由德国专家设计和调试,许多功能都是封装保密的,王伟在班组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着力解决制约产量和质量的技术瓶颈问题。2015年有段时间,酸轧线上的接近开关一周损坏三四个,每个价格5000余元。王伟心疼不已,一个人蹲到现场好几天,终于发现是接近开关安装的位置不对,他重新选定位置安装,一年下来更换的开关量还不到原来一个星期的多。之后,王伟和他的团队通过改造、改革,将酸轧作业线的故障时间由每月的1000余分钟下降到现在的200分钟,每年可为公司创效达600余万元。班组的科技项目《冷轧酸轧自动化控制消化吸收与创新》,被评为新钢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班组孵化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
2016年8月,新钢自动化部受邀与上海柯马(COMAU)公司合作,承揽吉利汽车发动机义乌、宝鸡装配线的自动化系统编程调试项目。从冶金行业到汽车行业,虽然都是自动化系统,但整个编程环境、控制设备、精细化程度完全不同。王伟迎难而上,组建10人技术团队。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每天回到驻地后,都要对项目技术难点进行研究、讨论,经常工作到深夜。靠着这种“钉钉子”的精神,王伟和他的团队历时8个多月,终于啃下“硬骨头”,实现钢铁到汽车的漂亮“跨界”。
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近年来,王伟和他的团队承揽了新钢智能综合料场自动化开发调试、料场堆取料机定位系统调试、金属制品厂MES系统等34项工程项目,创造营收1200多万元,为公司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市疾控中心青年突击队:筑牢疫情防控“红围墙”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市疾控中心充分发挥青年党员、团员示范带头作用,组建青年突击队,凝聚社会各方力量,长期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沿,在防“疫”一线彰显青年担当。
2020年除夕,疫情来势汹汹,市疾控中心吹响“集结号”,宣布取消春节假期,全体团员青年全力以赴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以最快的节奏、最强有力的步伐集结,用青春守好防疫关。检验科8名人员分成2班,开启“24小时随送随检”快速检测通道,为我市病例诊断和疫情研判提供了及时可靠的科学依据。随着疫情持续发展,标本量越来越庞大,为挤出更多的时间,他们决定统一住宾馆,吃工作餐,不回家。每天8点左右开始进实验室,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才能休息,几乎每天工作都在18小时以上,进行高危而枯燥的核酸检测,任防护服被汗水浸湿、脸上被护目镜勒出痕迹、双手被捂得过敏,只为保证做到应检尽检,不留死角,不漏一人。他们这样连续坚持了50多天,直至我市新冠病人清零。这期间,他们创造了只有8名检测人员,检测量却超过全省三分之一,且没有出现差错的骄人成绩,为我市疫情防控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在疫情的关键时期,市疾控青年突击队还第一时间承担起市指挥部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物资管理工作,在面对防疫物资匮乏、仓库容量不足、人员车辆紧缺等困难时,青年党员付倩沉着应对,凭借超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向社会募集车辆,组建志愿服务队,5小时内完成仓库“大迁徙”,总重量超30吨,全程未出现任何物品破损或丢失。
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后,市疾控青年突击队在复工复产复学、重要会议、中考高考、全市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和保障,不断加强重点人群、冷冻产品及外环境核酸检测,多次组织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和演练。
市疾控中心青年突击队在党建引领下不断提升疫情防控工作能力,涌现一大批先进典型,先后有10人荣获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市级劳动模范、五四青年奖章、“赣鄱先锋”等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