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艺术网
搜索

众说纷纭的宋辽名画

发布于:2018-08-07 17:56   来源:北京晚报

宋徽宗《文会图》(局部)

在举办“仙山图特展”前,台北故宫还举办过难得一见的文物盛会:“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特展分上下两期,展出了20件台北故宫最顶级的“限展书画”。本刊对特展上期做了相关介绍,向读者介绍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宋徽宗的《秾芳诗帖》、文同《墨竹图》等九件艺术史上大名鼎鼎的重宝。

然而下期,特展所展出的“国宝”风格一变,十一件限展作品在精彩之余,还颇具争议性:有些作品的创作年代说法不一,有些作品的风格游离于传统中国书画风格之外……如何辨识这些高古名画,对于艺术研究者来说,是一场考验。

《文会图》茶盏颜色蹊跷

书画研究的一个核心目标,在于辨伪。台北故宫的限展作品都是清宫遗宝,不可能是当代作伪,但具体的时代划分依然是个难点。中国历代都在重新摹画古代作品,而且明代还盛行造假,这就让确定创作时间变成了一个很难的事情。由于古画太珍贵,暂时还不能从画上取一块下来做科学测验,所以通用的鉴定方法就是“看”:通过学者的眼界以及通过其他艺术作品比对,来测定文物年代。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单凭眼睛去看,也会看得云里雾里。“书画菁华特展”下期最著名的作品,是宋徽宗的《文会图》,它高1.84米,宽1.24米,画的是唐人十八学士在喝茶吃东西,上面还有宋徽宗和宰相蔡京的诗文。专家们对这个作品评价两极分化,要么说是彻头彻尾的明代假货,要么说是宋代神品。笔者仔细看了许久,认为这幅画确实是个神品,但是也有问题。

唐人十八学士主题的古画,台北故宫一共有三幅,全都号称是宋徽宗画的,其中两幅是明代的仿制品,但《文会图》不是,因为它画得太精美了,仿制品不会画得这么精细。《文会图》上面的树木草石工整精细,一笔一画一丝不苟,树上那么多叶子,一片片仔细描过,一看就是北宋画院的做派。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首先是画上的题诗。蔡京赋诗一首:“明时不与有唐同,八表人归大道中。可笑当年十八士,经纶谁是出群雄”。诗写得很好,才气盎然,问题是字写得太弱了。蔡京是大书法家,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里的“蔡”,最初指的就是蔡京。这个排序本来是按照出场顺序来的,蔡京最后一个登上历史舞台,所以排在苏轼、黄庭坚、米芾之后。北宋灭亡后,蔡京成了大奸臣,于是“蔡”就变成了比苏东坡还早的蔡襄。蔡京写的最差的是《千里江山图》上的题跋,有点没精打采,看题跋内容,猜想可能是拍皇上马屁失败,情绪不佳。然而就算是《千里江山图》上的题跋,也比《文会图》上的字要强很多,这就有点令人费解了,加之宋徽宗的题诗也是笔力偏弱,所以难怪有专家会认为这是假的。笔者认为一个可能的情况,是当时没有顺手的笔,用小笔强行写大字,导致发挥失常。其实古代名家也有写得差的字,就容易被当做假货,像上海博物馆的米芾《多景楼诗帖》,用破笔写的,有点发挥失常,于是有人觉得是假货。

笔者观察《文会图》之后,觉得真正的问题不是题诗,而是场景里的道具。台湾有学者提出,图上有个人捧着的大盘是元代之后才有的青花瓷,笔者仔细看了半天,发现没问题,那就是一个玳瑁大盘,北宋完全可以做出来。还有学者提出,餐桌上一排排的小盘子是宋代女人乞巧用的,笔者看了之后发现,小盘子里是分餐的食物,只不过颜色掉了很多,以至于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

但笔者真正觉得有问题的是茶具的上色。这个图上画的虽然是唐代故事,但是器物都是北宋的,喝茶方法也是宋代的点茶。宋徽宗是茶道大师,他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青黑”,意思是喝茶要用黑色的茶盏。然而问题在于,《文会图》上的茶盏都是白色的,不是宋代风格,更没法用于斗茶,和宋徽宗追求艺术完美的性格完全不符。再仔细观察,只见图上茶具上色均匀,黑色盏托的颜色形状都是对的,只有茶盏本身是白色的,周围还描着金边,颜料和工笔俱佳,可见是故意这么画的。《文会图》是宋代宫廷画,但茶盏颜色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笔者想到的一个可能是:在长期流传和不断修补的过程中,导致画面的改变,现在看到的颜色没准儿是修补时重描的。这只是笔者的猜测,具体是如何,只能留待以后的研究了。


整理编辑:苏花

本文标签:

上一篇:一睹尊容 250余件青铜器相聚成博...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