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艺术网
搜索

要真正理解贝多芬和莫扎特,去听室内乐

发布于:2018-10-27 21:10   来源:文汇

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室内乐演出,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种艺术形式的多样性要真正理解贝多芬和莫扎特,去听室内乐

制图:冯晓瑜

哥德堡交响乐团钢琴四重奏

意大利小号演奏家安德烈·朱弗莱迪

“小提琴怪杰”罗曼·金

献演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萨尔茨堡室内乐团

杨宁

在古典音乐中,相对于交响乐的澎湃场面和独奏的哲思或炫技,室内乐不事张扬,略显平淡。人们印象中,室内乐常由四五人的“小班子”奏来,演出场地通常是三五百人的小型音乐厅,没有“大事件”那样的热闹,仿佛一场私人集会。但可以说,正是室内乐架起了交响与独奏,甚至可以说是前者的先声和基础。

室内乐的所谓“室内”,从起源说,便是区别于“室外”的。中世纪的欧洲没有交响乐,“室外”奏乐不外乎大型庆典和仪式,鼓号齐鸣,声势威猛,而宫廷内部的音乐娱乐则由游吟诗人担纲,一张嘴,一把琴,娓娓道来。“响”和“轻”的对比,一开始就写入了基因。后来王侯将相为了提升自我修养,练起歌喉,操起乐器,便有了真正的室内乐:几人合奏或合唱,自娱自乐,既是演员,又是听众。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17到19世纪,在皇宫之外,贵族、中产先后效法,餐时助兴和餐后自娱中,音乐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德语地区,“Hausmusik”(家庭音乐)的传统延续至今,无论是舒伯特的朋友聚会,还是《音乐之声》里的家庭小合唱,都长于抒情和对话,和18世纪末开始逐渐兴盛的商业公共音乐会中上演的交响乐大不相同。交响乐演出通常在大型音乐厅里进行,台上台下泾渭分明,观众凭票入场,互不相识,音乐本身和场面上的澎湃便成为必需。而对于音乐家来说,室内乐也成了更为自由和严肃的音乐类型,在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到勃拉姆斯、巴托克等等的大家手中,室内乐——尤其是弦乐四重奏——成了创作和思想实验的终极载体。

因此,在今天,相对于交响乐和独奏来说,室内乐恐怕才是真正包罗万象的西方音乐类型:既可在音乐厅敬瞻最为深奥的名家杰作,又可携三两好友居家自娱。本届艺术节的室内乐演出为数不多,却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这种多样性。无论是门外汉还是资深乐迷,是拖家带口还是一人独行,恐怕都不会失望。

历久弥新:舒伯特和北欧音乐

要说最典型地表现了室内乐多样性的作曲家,恐怕非舒伯特莫属。19世纪初的维也纳,商业音乐会和音乐出版已十分发达,音乐的消费和传播不再依赖达官贵族,中产人家也视音乐素养为个人修为的必需品。舒伯特生前的音乐活动大多是朋友之间的自娱自乐,这个小圈子被称为“舒伯特之友会”。他为此写下的音乐则既有《“死与少女”四重奏》《C大调弦乐五重奏》这样深刻、隽永的大型旷世杰作,也有《“鳟鱼”五重奏》和为演奏吉他、长笛、中提琴、大提琴的朋友们量身定做的“休闲四重奏”;既有为数众多的艺术歌曲,也有当时流行的男声四重唱。

不知是有意借舒伯特逝世190年之机,还是纯粹的巧合,本届艺术节的室内乐演出中有三个舒伯特专场。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10月28日的星期广播音乐会——由小提琴家宁峰领衔的舒伯特小提琴作品专场。宁峰之外,参演的另两位小提琴家,一是晋级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小提琴比赛决赛的新秀斯蒂凡·塔哈哈,另一是天才少女苏千寻。所选的三部作品更为有趣:一是舒伯特罕见的炫技作品《C大调幻想曲》,这是他听到“琴魔”帕格尼尼公演后创作的;另两部是他的典型“室内”风格,堪称最为“舒服”的音乐。两相对比,便可知当时商业音乐会与一般室内乐演出在风格和氛围上的区别。当然,位列“世界名曲”的《阿佩乔尼奏鸣曲》是这场演出的一大亮点。所谓“阿佩乔尼”,是舒伯特的时代流行的一种形似大型吉他、却拉弦演奏的乐器,如今一般用大提琴代替。这场演出改编为小提琴演奏,并不多见。

同一天的“十二小时特别活动”中,另有两场舒伯特的声乐音乐会。舒伯特以艺术歌曲见长,他的600多首歌曲无论抒情、咏志还是讲故事,都细腻雅致,与上述小提琴作品相得益彰。

艺术节的另两场传统室内乐来自北欧的演奏团体。相对于德奥法意这些中心地区,北欧各国在音乐史上直到19世纪中期才藉由民族特色发出独特的声音。如今,北欧已是世界上音乐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尤以芬兰最富盛名。本届艺术节中最为严肃、正统的室内乐演出即由来自芬兰的新赫尔辛基弦乐四重奏于11月13日在上海音乐厅呈现,曲目是贝多芬的作品95号和59号第三首,以及芬兰巨擘西贝柳斯的《“亲密之声”弦乐四重奏》。

西方音乐“严肃”和“娱乐”的明确分野出现在贝多芬之后。贝多芬本人不屑于大众审美的姿态颇为有名,弦乐四重奏更是写得技巧艰深,意味复杂。因此在他身后,他的弦乐四重奏成为最早的一批最为内行的音乐家都希望反复聆听、品味的杰作,并由此被奉为圭臬,令后来者好生敬畏。聆听这场音乐会中的两首贝多芬,仅仅体会其情绪恐怕不够,有意捕捉作曲家如写作文般组织、发展乐思的思路,或许能获得更多趣味。相比之下,西贝柳斯的《“亲密之声”》则是作曲家最为迷茫、困顿时的内心呼声。

另一个来自北欧的团体——瑞典哥德堡交响乐团钢琴四重奏展现的是传统室内乐在北欧那或多或少被中心地区遮蔽的面目。四部作品中,除了斯美塔那《第一三重奏》这部并非来自北欧的压轴大作之外,其它对普通乐迷来说都不算名作,斯丹哈默尚能见于辞书,女作曲家埃尔弗里达·安德烈和新人艾伯特·施内勒尔则显然是首度在中国上演。古典音乐数百年不衰,探索新鲜声音的乐趣是最大的动力,观众的参与自然也是其中的重要元素。

时代新风:室内乐团的古典与现代

如果说四五人的重奏是室内乐当下的正统,那小型乐队就是最古老的本分。巴洛克时期的合奏虽然是交响乐的一个起源,但它的演出情形显然属于“室内”。在公共音乐会兴起之前,这类合奏并无室内、交响之分。莫扎特时期,公共音乐会和贵族宅邸内的“室内”演出并行不悖,他的交响曲和协奏曲,演出阵容可大可小,协奏曲甚至有为极小型乐队演出制定的版本。它们在大型音乐厅里用大型乐队作为“大型”交响乐以深沉、雄浑的风格上演,其实是诞生自浪漫时期的做法。在近几十年音乐界的正本清源之后,用室内乐队演奏古典时期作品的做法再次成为主流。

本届艺术节中,法国小提琴明星雷诺·卡普松率领萨尔茨堡室内乐团的音乐会是这类演出的代表。音乐会上将上演莫扎特的两部小提琴协奏曲和海顿、舒伯特的两部交响曲。来自莫扎特“老家”萨尔茨堡的乐队演绎这样的作品,又有国际一线小提琴名家领衔,风格纯正可期。

毫无疑问,古典作品演出风格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化。浪漫主义步履沉重的宏大叙事让位于步伐轻快的感官愉悦,不只是音乐界的情况。室内乐队如今成为风尚,也更多是因为它的声音与大型交响乐团相比更为灵活、机敏。本届艺术节两场来自立陶宛的演出充分展现出室内乐队的丰富多变。

立陶宛是勾连东西方文化的波罗的海三国之一。这三个小国的音乐创作色彩瑰丽,别具特色,各个音乐种类往往不分彼此。立陶宛国立室内乐团因与小提琴大师梅纽因的合作而蜚声全球,本次在不满而立之年的“小提琴怪杰”罗曼·金的率领下,献上的是一场万花筒般的提琴盛宴:塔尔蒂尼的独奏炫技经典在此不过是给罗曼·金那赛过帕格尼尼的后现代炫技做铺垫,另一部立陶宛作品则在预录磁带的帮助下实现了电子时代的迷宫回响。两部中国当代作品的加盟让这场音乐会横贯东西。马丁内斯·列维基斯与维尔纽斯城市乐团虽然在曲目上稍显规整:维瓦尔第的《四季》和探戈舞曲比肩同台已不罕见,但列维基斯作为手风琴家将如何“翻新”这部家喻户晓的经典,仍是一大看点。

此外,“十二小时特别活动”中还有两场探戈音乐,分别由活跃于上海的外籍音乐家组成的“戈德尔”(又译“加代尔”)探戈三重奏和波兰的MachinadelTango四重奏上演。波兰地处东欧,看似与南美的探戈音乐遥不可及,但波兰自成一派的爵士乐传统让人期待他们的演绎。

乐趣无限:游园会与“合家欢”

其实,本届艺术节的“十二小时特别活动”本身就会是一道怡人的景观。常有人忧虑古典音乐的推广普及,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让古老的音乐与当下的生活产生积极的联系,“游园会”整合各类演出,看似庞杂,实则不失为打破各个艺术门类之边界的一个方法。

就室内乐而言,“十二小时特别活动”中有两场在上海音乐厅南厅举行的颇为正经的室内乐演出。一如本文开篇所说,室内乐这个概念源于区别于室外庆典的音乐活动,那么在室外游园之余,进屋赏乐小憩,不失为动静结合的上策。

最后要推荐的是香港城市室乐团推出的《莫扎特的魔法》音乐会。它名为音乐会,其实是一场贯穿了音乐的戏剧演出,呈现的是莫扎特这位音乐天才的不凡一生。不用说,它所用的音乐片段当然是莫扎特的作品,从最早的作品1号到生命末年的歌剧,既很好地概览了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也精炼地表现了莫扎特的人生。演出打着“合家欢”的旗号,适合亲子观赏,对培养孩子的音乐细胞来说,也许比追求“莫扎特效应”更为有用。

综上所述,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室内乐节目看似貌不惊人,但多姿多彩,老少咸宜,不仅不乏精彩之处,也蕴藏着许多惊喜。

相关链接

室内乐发展史上的三块基石

尽管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大多可以算作室内乐,但一般情况下,当人们说室内乐时,默认从海顿开始。

海顿是弦乐四重奏的奠基者,一生中共写了83部弦乐四重奏和数十部其他形式的重奏曲,以致人们普遍认为他的四重奏创作促进了当时整个欧洲的家庭音乐生活的广泛发展,其中《D大调弦乐四重奏》《C大调皇帝弦乐四重奏》都被认为是其最经典的作品。《D大调弦乐四重奏》又被称为《云雀》,乐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旋律,明朗欢快,由小提琴奏出,就仿佛是云雀在天空鸣啼。《C大调皇帝弦乐四重奏》是《厄多迪伯爵四重奏》中的第三首乐曲,原本是受约瑟夫·厄多迪伯爵的私人委托而创作,但是因为海顿在创作时感应到了室内乐正在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采用了更加公众化的音乐语言,因此公开发表后受到了热烈欢迎。现在的德国国歌就是其中第二乐章的主题。

海顿之后,莫扎特更是创作了大量的室内乐作品。尽管莫扎特创作这些作品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很显然,他受海顿作品的影响很大。同时,尽管莫扎特在钢琴方面有极高的天赋,但是他本人最钟爱的却是中提琴。因此,他在创作中更愿意通过弦乐器来表达自己最深刻的情感。在很多乐迷看来,莫扎特的室内乐作品,除了早期的几首小提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外,都是经典之作,而最受推崇的就是他的弦乐五重奏和单簧管五重奏作品。他为萨尔茨堡宫廷乐团单簧管演奏家斯塔德勒写的《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然而,无论海顿还是莫扎特,其室内乐作品大多数都是为贵族而作,为了满足贵族的玩票需要在演奏技巧上不得不做出妥协;而贝多芬,则是真正把室内乐带进了音乐厅。他运用交响乐的某些手法,丰富了四重奏的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并且进一步发展了钢琴与弦乐声部相结合的重奏形式。相比于交响乐,室内乐的创作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占据了更长的时间。他创作的室内乐包括了钢琴三重奏和弦乐四重奏,我们也可以从他丰富的室内乐作品中了解一个更加接近于真实的贝多芬。在不少乐迷心目中,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都是必听曲目,其中第13号弦乐四重奏更是流淌着饱满的同情心,宛如他的《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唯美、深沉,广受好评。


整理编辑:苏花

本文标签:

上一篇:#爱我中华歌词#上了热搜,我们为什么会集体记错?...

下一篇:马友友吴蛮联袂“丝路行” 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概念”大放异彩...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