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下,全国各地非遗保护协会共同在微博发起非遗公开课活动,推出68项非遗节目,话题阅读量超过17亿。其中,青城武术、道明竹编等四川非遗备受网友青睐。
“通过这个动作,主要是让大家学会预防摔跤。”画面中,四川省非遗青城武术代表性传承人刘绥滨一边缓慢演示,一边详细讲解。脚尖向上,膝盖上抬,转动腿部……短短几分钟视频里,刘绥滨和学生将“髋部环功”动作分解。
刘绥滨做青城武术的非遗传播已有多年。微博诞生之初,他就在朋友推荐下开始线上传播中国文化,“最好的一次,有240多万人在线学习。”
非遗道明竹编的90后传承人杨隆梅则在线教网友编起竹编小果盘。将短短的竹条并排放在一起,采用传统的挑一压一的编排手法,左手固定,右手调整竹子间空隙,不一会儿,一个小果盘便有了雏形。杨隆梅出生在竹编世家,大学毕业后,怀着对竹编事业的热爱选择留在家乡创业,传播非遗文化。
疫情期间,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和四川电视台科技频道等合作,将四川清音、蜀绣、成都漆艺等精彩非遗内容,通过电视和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传播。
“以前上了很多次公开课,都是在图书馆、博物馆,给一些爱好者和学生讲授。”在成都漆器厂,已与漆艺相伴40多年的非遗传承人尹利萍,这两天正忙着通过抖音等新兴视频平台传播成都漆艺。从事非遗传播多年,尹利萍发现,很多年轻人虽然不了解漆艺,但是特别喜欢。借助新兴短视频平台,她希望多讲讲这项中国传统技艺。
漆艺最早来源于人们把树上的汁液涂在木头上,充当黏合剂、防腐剂,作为生活用品,后来逐渐成为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成都漆艺讲究雕刻、绘画等修饰八法,强调“三雕一刻”的装饰工艺。2006年,这项传统工艺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成一件漆艺作品,需要经过上百道细小工序,可以简单概述为设计、制胎、底灰、髹漆、装饰等几个主要环节,需要40多天。”尹利萍说,虽然漆艺制作繁杂,但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厂里,成为骨干人员,她很欣慰,“这说明传播非遗文化很有必要。”
这段时间,尹利萍还录制了成都漆艺课程视频,在电视台播出。“让漆艺回归生活,把非遗带回家”,尹利萍认为,漆艺本身源于生活,通过线上传“艺”,能让更多人熟悉这项传统技艺,将它重新带回公众生活。
整理编辑:苏花
本文标签:传艺 传统 人民 日报
上一篇:四川“非遗公开课”大师亮绝招...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