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者说】
作者:刘道玉(武汉大学前校长、教育家)
一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和全部要旨在于新。什么是新?据《新说文解字》注:“取木也。取木者,新之本意。引申之为凡始基之称”。所谓始即开始,始与新含有相同的意思,泛指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或事物,如岁之首为新年,始出之月为新月,第一次报道的消息称新闻,第一次出嫁之女为新娘,等等。又据甲骨文释义,新乃薪之本字,左边是木,右边是斧子,用斧子砍伐木材之意。对此,国学大师章炳麟先生解释说:衣之始裁谓之“初”,木之始伐谓之“新”。至此,“新”字的含义已经十分清楚,凡是第一次发生(或出现)的事物、观点、见解、发现和发明,我们可以称之为新事物、新观点、新见解、新发现和新发明。
朱永新老师和石家庄桥西区的孩子们在一起。图片由朱永新提供
在《周易·大畜》中有“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名句(简称“刚健日新”),著名古文字家高亨注释:“天之道刚健,山之道厚实,天光山色相映生辉,日日有新气象。”商汤的《盘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宋朝理学代表人物之一朱熹,对此言有详细的解释,大约意思是,修身之德也要像洗澡一样,每天都要清洗思想上的污垢之物,这样每天都会有所进步。思想上这样的吐故纳新是要时时刻刻坚持不懈。在汉语中,由新字衍生出许多含有新字的成语,如温故知新、破旧立新、新陈代谢、革故鼎新、弃旧图新、日新月异等。这说明求新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使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香火不断。
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蕴含着这个民族思维的全部奥秘。本来我国文字源于象形文字,这是构成中国人意象思维的基础。从理论上讲,一个长于意象思维的民族,其想象力丰富,更应该富有创造精神。但可惜的是,自进入近现代以来,国人长期习惯于模仿。模仿思维是创造和创新的大敌,必须进行一次思维方式的变革,方可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的国家。
二
改革、创新需要进行实验,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概莫能外。遥想过往,我国古代的曲阜杏坛、岳麓书院、古希腊的柏拉图学园和美国的芝加哥实验学校,都是进行教育实验的尝试,是最早的新教育实验的典范。笔者曾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教育改革必须以实验来推动》一文,目的在于呼吁教育工作者们走出纸上谈兵的研究教育的窠臼,正如创新之父约塞夫·熊彼特在弥留之际的遗言所说:“行动——光有理想和理论是不够的,只有行动起来,努力改变现状才是真正对理论的拓荒。”
苏联教育家阿·波利阿耶夫曾说:“教育领域是一块伟大的实验场地。”唯有教育实验才能推动教育改革前行,这已是被教育史证明了的一条铁的规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根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在校就读的各类学生约2.5亿,其中高校在校学生3559万人。照理说,我国拥有无与伦比的教育实验资源,应该产生更多杰出的教育家。但可惜的是,我国在世界有影响的著名的教育家并不多,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教育经典著作也较少,这与缺乏有远见的教育实验家不无关系。
这也是笔者非常关注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实验的原因。
三
在中国近代史上,首开教育实验之先河非陶行知先生莫属,他于1927年创办了南京晓庄试验师范学校,致力于大众化教育。可惜,学校被国民党军政府查封,他本人遭到通缉,晓庄师范学校被迫停办。虽然这个学校仅存在了3年的时间,但仍然培养出了200多名抗日战争的骨干分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民间出现了民办教育的热潮,但就高等教育而言,他们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教育改革实验宗旨与目的,而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公立大学的模式,并没有为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提供任何经验。
但是,自21世纪初,由朱永新先生所倡导的新教育实验,却是一个非常可喜的教育现象,给我国的教育改革吹入了一股清新之风。在我看来,朱永新先生是中国当代新教育实验的播火者,他要把新教育实验之火种播撒到大江南北,让星星之火燎原神州大地。
朱永新先生致力于推动一项被认为是草根性的教育改革,他的这个灵感是怎样产生的呢?他告诉我说:“1999年,我在阅读《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时,其中一段话震撼了我。熊彼特说:‘到了我这样的年龄,我知道仅仅凭自己的著作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我能够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朱永新猛烈地感到,这些年自己虽然写了许多著作,其实并没有走近教育生活,更谈不上影响和改变教师的生活。于是,他决定改变话语的方式,改变行走的方式,真正地走近教师,走近我们的教育生活。
一切创造都是源于灵感,而朱永新的这个灵感,不仅改变了他研究教育的方式,而且导致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新教育实验运动,真有势不可当之势。
四
朱永新先生发起的新教育实验,目前更多地体现于小学阶段,在实践中逐步明确了新教育实验的目的。其核心理念包括:“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的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
目前,全国已经有124个实验区,3500多所学校,370多万名师生参与新教育实验,分享新教育实验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这场新教育实验,已然形成新浪潮,既是对中国应试教育的冲击,也是对现在的公立小学教育缺失的弥补。新教育实验尚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其前景尚无法完全估量,但是其缨所向,已经形成破旧立新的改革新风。
从目前有关新教育实验的报道得知,朱永新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效果最为显著的一次民间教育科研实验。新教育实验富有成效之处在于,极大程度上解决了教育职业倦怠、理论实践脱节、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矛盾等问题,形成了完美教室、卓越课程、理想课堂等一系列扎扎实实的成果。朱永新因此也成了自陶行知以后知行统一的知名教育家。
五
为什么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为什么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有如此蓬勃的生机?为什么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获得了如此多的成果?笔者带着这些问题,阅读了原辽宁铁岭市教委副主任、教育文学家傅东缨先生的新著《极目新教育》,被感动之余,感到对于笔者的上述提问,此书已经给出了完整的答案。
极目一词,自有至小无内,至大无外的广袤视野。此书名为“极目”,或立于人类思维的穹顶,鸟瞰新教育十数年的来龙去脉;或入于新教育的每个情景、每个人物之上,凝神捕捉细致微妙的变化。全书50余万字洋洋洒洒,极骋眼目,心鹜八极,写作出新教育轰轰烈烈的发展历史。
细观而视,书中既描述了新教育的十余年实践,在历史时空中细腻还原,精致雕塑出其崛起壮大背后的精神实质;作品详细点评了新教育团队,捕捉其闪光点,进而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奋斗画卷;作品还品评了新教育发展之路,表达出对中国教育的深邃洞察,梳理出新教育的蓬勃走势,对其历史定位进行了睿智分析。
中观而视,书中采用了同步分析的方法,与其民国新教育的对照,与欧美的新教育的类比,表达出新教育方兴未艾的张力,展现出朱永新新教育的创新魅力,分析出朱永新新教育科研的伟力。
远观而视,全书将朱永新的新教育置于中国教育史的历史时空之中,世界新教育发展史的链条之上,以详尽的思考、科学的分析、精细的鉴赏,对朱永新倡导的新教育实验进行了历史性的定性、定位。
观古鉴今,继往开来,画意绵绵,诗意汩汩,天眼慧眼,思义断然,理事无碍,事理交融,此书自有“新教育之史记”的风范。
值得一提的是,《极目新教育》一书,既开辟了朱永新新教育的蒸蒸日上之境,也透露出作者对新教育乃至更广泛教育背景的极目之境。
近20年来,东缨先生臻入学术佳境,写作艺境,对中国教育有着细致连贯的思考,写作出版中国教育三部曲《泛舟诲海》《圣园之魂》《播种辉煌》,大教育三部曲《教育大境界》《教育大乾坤》《教育大求索》(待出)和教育览胜三部曲《中国教育的顿悟》《从教师到教育家》《极目新教育》等佳作,卷帧浩渺,卮言处处,早已成为中国教育文学的经典之作。尤其是东缨先生提出了理想课堂三力和谐论、教育十大境界论、名师成长“二三三素质”结构论、中国教育发展基因说等思想,与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既有相互映照之处,又有相互抵砥之妙,可见东缨写作此书,正是知音听音的妙处。
在《极目新教育》一书的写作过程之中,东缨先生观察4年,查阅新教育各类资料;采访3年,行路万里追踪新教育行踪;写作两年半,反复增删以求精致书写,以古稀之年,铁杵研磨,最终形成的《极目新教育》一书,方有跃然纸上的灵动,穿破历史的眼光,积蓄能量的突破,画龙点睛的经典。
实际上,傅东缨先生也堪称新教育实验的播火者。他为了写作《极目新教育》一书,可以说达到了废寝忘食和皓首穷经的地步。他之所以不辞劳苦写作《极目新教育》一书,是希望把从新教育实验田中收获的果实再播撒到祖国大地,甚至远播到异国他乡,让新教育实验的做法、经验惠及到更多的人,让广大少年儿童沿着成才的康庄大道茁壮成长!
(本文系《极目新教育》一书序言,有删节)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26日12版)
整理编辑:苏花
本文标签:
上一篇: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让艺术教育融入家庭...
下一篇: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儿童提供差别化艺术教育...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