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是汉字文化最具特征的艺术,也是最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被誉为东方美学之魂。熊秉明先生说过:“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林语堂先生也说“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苏士澍先生更是大力提倡“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可以说,书法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写好中国字,不应该只是书法家的事,而是每一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共同的责任。写一手好字,展现悠久的中华文化,展示自信而优雅的自我,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写一手好字不难,但要真正写好中国书法,却并非易事。笔者曾提倡,写好书法,要走传承之路、唯美之路、大众之路(《刘先德谈书法》,《中国商界》2015002期P158-159)。现在再次提出,供商榷。
一、 学习书法,首先是传承之路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在中国五千年有系统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中,书法无疑起到传承历史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书法,在魏晋唐时期达到顶峰,其后在传承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书法”,既是书写的技法,更是书写的法则。因此,书法不仅仅是“技”,也是“艺”,更是“道”。日本就把书法称之为“书道”。
中国文字起源,自上上古的结绳记事,到上古契木为文,原始陶器时代的刻画符号,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再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字。从春秋战国至秦代,经过史籀的大篆,至“书同文”的小篆,基本确立了汉字的基础规范。中国文字由“造字”走向“造形”,从文字时代走向书法时代。
中国书法自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统一规范小篆开始,到蔡邕(公元133年—192年,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之后,进入有明确记录的书法传承时代,也由此开启了延续几千年的书法传承史。据唐张彦远《书法要录》记载,自蔡邕书法“授于神人”,传崔瑗及女蔡文姬,文姬传钟繇,钟繇传卫夫人,卫夫人传王羲之,王羲之传王献之、希超、谢拙。王献之传外甥羊欣,羊欣传王僧虔,王僧虔传萧子云、阮研、孔琳之。萧子云传僧智勇,智勇传虞世南,虞世南传欧阳询、褚遂良等等。
可见中国书法是一脉相承,每一个字的结字,演化,甚至写字的笔序都非常讲究,都有一定之规,切不可随意篡改,随便“创新”。如果不了解书法史,不知道每个字的来源和演化,就很难写好中国字。比如,有些书法作品,把“必”字当作“心”字来写,写“左”和“右”用相同的笔序等等,这样的作品,其实无意中暴露出作者“半调子”的水平。
有人说,现在写书法,大的环境和氛围都变了,写书法更难了,书法没什么发展前途。我认为正好相反,现在正是学习书法、繁荣书法最好的时期。几千年来,书法技巧一向是私相授受,秘不外传的“家法”。作为“看家本领”、“吃饭功夫”,书法是不能轻易教人的。
传说蔡邕一生精于书法,著有《笔势》一书。蔡邕死后,《笔势》为韦诞(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制墨家,“剪刀篆”创始人)所得。钟繇和韦诞同殿称臣,有一次钟繇到韦诞家做客,看到《笔势》一书,想借回去拜读,韦诞不允。钟繇又提出用重金购买,还是遭到韦诞拒绝。钟繇心思费尽,也没能得到《笔势》,竟气得吐血不止,昏死过去。幸亏曹操及时送来灵药,将其救活。对此,钟繇耿耿于怀,发誓一定要得到《笔势》。后来韦诞去世,钟繇用重金雇人盗了韦诞墓,终于得到了垂涎已久的《笔势》。此后,他发奋研读、练习,终于得到书法的精髓,成为一代大家。钟繇的外甥宋翼,写字“状如算子”,虽勤奋苦练,终不得法。即使是自己的外甥,钟繇也不教他。钟繇死后,坟又被别人挖,《笔势》为宋翼所得。宋翼按法学习,“书名大振”。
现在,你想看什么书,学什么体,只要你肯学习,各种书籍、资料、范本、书贴,影像资料,应有尽有。只不过各种书法作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就更加需要强调书法的传承之路。
整理编辑:苏花
本文标签:
上一篇:齐白石:余画山水 时流诽之...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