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乡土”并不那么魂牵梦绕。甚至更多时候,还需要来自文学或艺术的某种提示。有那么一些艺术家,乡土情结就是他的艺术生命的根基。是内心乐此不疲的追寻和作品不厌其烦的表达。他们也许只是遵循生命体验的个人化,无意成为生活经验的提示者或标示牌。但是,艺术品生来即有这一功用,不仅链接生命对乡土的深度感怀,也激活了人们的乡土情结。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这样深植“乡土”的艺术家,他们的努力使乡愁成为永恒的风景,成为人文精神的风景镜像。最终,他们的作品也作为各自民族的“乡土文化”被识别。
在大多数情况下,风景油画创作,是一种“风光”找寻,城市风景或乡村风景。尤其是乡村风景创作,艺术家往往作为进入者而擦亮了眼睛,猎奇心理主导了风景的呈现。看上去艺术家们急于为个人化视觉铺排色彩。这种不断的找寻,甚至放大了旅行作为手段的意义,仿佛艺术的眼过滤值得记录的风景,构成了艺术家走马观花的理由。事实上还有另外一些艺术家他们更喜欢像一棵持续生长的大树,增高是为了更好地让根系深入土壤,不断地伸展触须,为了更加深刻体味置身的土地。他们即便远行,也是为了更加清晰所热爱的乡土如何魂牵梦绕。
全球化现实语境使那些已然国际化或意图国际化的艺术家们不再关切或寻觅“肉身的故乡”,由此,我们就很难再看到架上绘画呈现的刻骨铭心的乡愁。当然,即便在当代艺术范畴,乡愁仍是“题材”、仍是“内容”。只不过换了“皮囊”而已。这里要说的是架上绘画所擅长的部分。在全球化触手尚不能抵达的朝鲜,一个艺术家用作品诠释他的乡愁。虽然乡愁终就是源于个体的时空感受,更存在着文化间的差异化。但如石守谦所言“文化共相”的使然,在东亚世界,乡愁的感受并不会因国别而论异。甚至,在风景艺术的框架上,几无差别。因此,比如金奎刚这样的风景油画家在中国就寻到了知音。其作品中的乡土叙事得到了共鸣。甚至成为“异域”的乡愁模板。
立足乡土叙事的朝鲜半岛的风景油画,虽然跨越了文化差异的藩篱,让欣赏者从中感受到了美妙之处,山川、田野、河流、民居、乡路、季相等等,一切在油画艺术的范畴内呈现出来。油画这一全球范围内不同种族、文化均可认知的艺术形式,在朝鲜半岛北方,有自己的内涵和承继,拓展和融合,其基底是唯美与写实,是自然之爱、祖国河山礼赞以及艺术审美的结晶。这些风景油画构思和创作过程中,朝鲜艺术家们以坚定的热爱、热情付诸于创作,自然的美真实地打动了他们,他们也自豪于成为美的发现者和表达者。这种关于朝鲜半岛北方的乡村情结,虽然无法抽离所谓的意识形态语境,但从风景油画层面讨论朝鲜画家是否利用艺术创作,从而选择逃避意识形态的掌控,显然很难得出准确的答案。至少从风景油画中,可以发现有很多艺术家选择了孤独,这中间既有艺术创作的学术抉择,也有艺术家个性的助力。从作品的文本解析层面,不难察觉超越朝鲜现实语境的价值。从一九七八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就是不断所谓与国际接轨的过程,甚至越接轨越需要接轨,这样一个现实语境在二十一世纪开始有了反思。敞开怀抱,海纳万川是最重要的接轨。
整理编辑:苏花
本文标签:
上一篇:《笔阵图》的“真传”...
下一篇:张乐平的自画像世界...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