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林风眠的“芦雁画”
林风眠,广东梅县人,原名凤鸣,出生于1900年。他19岁赴法留学求艺,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央美术学院)校长兼教授。1926年南下任职,于两年后在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并出任校长。在执掌国立艺术院期间,林风眠锐意革新艺术教育体制,积极担负起以美育提高国民素质,进而从教育方面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他提倡兼容并蓄,调和中西艺术,身体力行地探索“中西融合”的绘画新思路,并发表文章阐明中西艺术求同存异、和谐统一的可能性。
芦苇、堤岸、飞禽的画面组合,是林风眠最有个人特色的山水画题材之一,不论水墨还是彩墨,一种有别于传统笔墨的诗情画意,漫溢在画面之间,而视觉感染力和思绪联想逾出画外。林风眠山水画中的飞禽有时说是“雁”,有时也说成“鹜”,我们暂且称之为“鹜”。鹜鸟属于群飞性的候鸟,遭逢变故时会有失群的孤鹜。林风眠的这类作品中,天空、堤岸、水,由上而下,平行展开,鹜鸟皆从左或右飞进画面,极具有动感与诗意。他所绘鹜鸟,或一只,或两三只,在阴云密布时分,于芦苇偃抑中逆风而行,颇有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象征性意涵。
林风眠曾在《抒情、传神及其他》一文中,特别谈到了芦雁画最初的创作灵感,它是一段在杭州西湖的巧遇。他说:“多年前,我住在杭州西湖,有一个时期老是发风疹病,医生和家人要我天天去散步,我就天天午后一个人到苏堤上,来回走一次。当时正是秋季,走来走去,走了三四个月,饱看了西湖的景色。有时在平静的湖面上一群山鸟低低飞过水面的芦苇,这些画面,深入在我的脑海里,但是我当时并没有想画它。1949年后我住在上海,偶然想起杜甫的一句诗——‘渚清沙白鸟飞回’,一时兴致所至,我便开始尝试这类的画。逐渐发展到运用各种不同的背景和色彩来表达不同的意境。”
整理编辑:沸火
本文标签:
上一篇:陈振濂:宋徽宗《瑞鹤图》说异(下)...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