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片”——今日新街口。 方 飞摄
2008年7月10日,地铁2号线地下贯通。丁 亮摄
广场上的快乐时光。 薛晓红摄
2006年,老门东的祖孙俩。孙 晨摄
土耳其著名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说:“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南京有一群摄影爱好者,他们以“南京”为主题,以普通人的视角记录这座城市的容颜变迁。2014年,南京发布工作室组建“南京城市摄影队”。摄影队有51位成员,他们拍摄的照片里,有对城市过往的深情回忆,更多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辉煌巨变。
“越来越多的地铁立交桥,原来都和我有关”
摄影队队长丁亮是个“铁丝”,从2005年至今,他用镜头完整记录了南京地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
第一次拍摄是在2005年,南京第一条地铁开通。“5月15日早上8点半,我和400名南京市民一起登上1号线首班观光地铁列车,大家都说,盼了20年,南京终于有地铁了!”丁亮翻出当天的照片,崭新的蓝色地铁从远处驶来,人们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个个都是兴奋的眼神。
5年后,南京有了地铁2号线;再过4年,第三条地铁开通,10号线首次跨越长江。自2014年起,南京地铁数量猛增,到今年S7正式运营,共拥有10条线路,总里程378公里。
丁亮的家靠近下关,距仙林大学城20多公里,在“前地铁时代”,他去仙林上学要换乘两次公交,下车还要步行一大段路,往返一趟,要花近4个小时。“十几年前,仙林只有两条公交线,97路、50路,每次挤公交都有春运的感觉……”如今,公交多了,转地铁2号线,时间大大缩短,再过几年7号线开通,单程大约只要40分钟。
丁亮说,以前,开发商做广告都爱用地铁概念,“你看早几年的照片,开发商纷纷标榜自己是‘地铁盘’,现在,南京地铁四通八达,运营里程全国第4,高淳、溧水都通地铁了,广告中‘地铁盘’的概念也慢慢淡化了。”
地铁在时光中疾速前进,在丁亮看来,它是南京的名片,是改革开放“加速度”的象征。
“丁队说: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等呢,通车的那一天。”这是队员薛晓红发的朋友圈,她在等南京长江大桥再度通车。薛晓红1968年出生,与大桥同龄,家住江北,对大桥情有独钟,她全程跟拍大桥“闭关”维修,近20个月来拍下了十几万张照片。
桥是横在河上的历史。薛晓红回忆说,“以前坐车来来往往,都要走大桥,一说快到大桥了,感觉就是终于要到家了。”上世纪80年代车还很少,大桥每天只有四五十列火车、5000多辆车通过,“多的是游客,站在桥头堡前面拍照,好多人新奇地用脚步丈量大桥宽度。”
当薛晓红从被拍者成长为拍摄者,人们已经不再专门到大桥拍“到此一游”照了;大桥变得车水马龙,一天有260列火车、七八万辆汽车经过;“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再稀奇——2001年3月,中华第一斜拉桥南京二桥建成通车;2005年10月,世界第一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南京长江三桥亮相;7年后,四桥诞生;还有三汊河红云桥、浦口珠江镇彩虹桥……还有新的过江方式:纬七路长江隧道,地铁3号线,薛晓红将它们一一记录在照片里。
南京的“行”便捷到什么程度,摄影队员张健的体验之旅最有说服力。张健10岁查出血友病并落下腿部残疾,行走必须拄双拐,平时很少到人群密集之地。2017年,四十多岁的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像普通人那样去乘地铁、上轮渡,用相机记录这段体验之旅。
结果他连呼“想不到”。“地铁真的好快,绿色通道和直达电梯对残疾人来说太方便了!坐轮渡,我的残疾人代步车可以直接开上去,5分钟就过了江,不需要任何人帮忙……”
张健是“超级交通迷”,他拿出一叠照片如数家珍:2014年8月河西开通有轨电车,是“中国首个‘进站充电’的有轨电车”;2011年建成通车的大胜关长江大桥,“离三桥1.55公里,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其实它非常牛,是世界首座6线铁路大桥,代表中国目前桥梁建造最高水平”;有一张很炫的照片拍自沙洲公交停保场,2017年全球充电桩单体数量集群最大的停车场,“夜里,数百辆新能源公交车到这里充电,场面蔚为壮观”……
张健感慨,过去他总觉得,镜头下越建越复杂的立交桥、越建越长的隧道、越来越多的地铁,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及至体验之旅,他才触摸到交通的便捷和城市的温度。
整理编辑:苏花
本文标签:
上一篇:末胡营:让文创展现文化底蕴...
下一篇:“方寸·艺享会”解析十八般武艺...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