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无疑是连接画家作品与观众最直接的桥梁。眼下随着画展频次增多、规模增大,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在画展中成为亮点、焦点,是摆在每个画家面前不得不考虑的一道难题。而经过实践的摸索,已经有许多画家不约而同地找到了这道难题的出口——构图。展览对画家创作的影响已经在构图方式的变化中显露无遗了。
南朝谢赫提出的“六法论”是后世中国画家们创作的准则: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的排列顺序也颇为讲究,气韵最为紧要,其次是用笔,再看形似和颜色,除了最后的临摹学习以外,构图和布局似乎是相对次要的要求。这个顺序对于当下的展览时代来说是否依然适用?
在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上,观看的方式一直是影响构图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的中国画构图为适应案几之上手卷展舒的观看方式,构图横长平远;当中国画成为文人书房悬挂的装饰之后,观看方式发生了变化,构图的方式也随之变得纵长深远、高远。那么,今天的中国画展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看方式呢?它对构图的变化又体现在哪里呢?
当前展览最大的特点是画作数量多,每一幅作品都被以同样的方式平行悬挂于墙面上进行展示。观众走进展厅中,是被诸多画作包围的状态,目不暇接,而他们留给展览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将所有画作一览无余,停下脚步驻足观看每一幅画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多数时候只能是慢步经过,因此目光停留在画作的时间大约只有短短几秒。这短短几秒的时间里,某幅画作若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他停下脚步观看,便是不小的成功了。要做到这一点,恐怕要调整“六法”的顺序。气韵生动固然重要,但让观众最能直接感受到气韵的莫过于构图,是构图之“抱气”“得势” ,是构图之计白当黑,虚实相生;骨法用笔须在近处细看才更能得其意味,展览中的作品用笔难以使观众一瞥得见;应物象形与随类赋彩则是更为基础的要求,参加画展的作品大多都能做到,水平虽有高低,但所差不远。由此可见,构图,对于展览中的中国画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余下全文整理编辑:苏花
本文标签:
上一篇:河北美术家服务基层、助力扶贫...
下一篇:“千岩竞秀”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