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初《新安江水电站》布面油画 1963年
“历史的回响——上海油画雕塑院现实主义创作研究文献展”9月12日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开幕。展览规模并不大,但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上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作品都在其中有所体现。现实主义作品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中国美术的主流,对历史、时代、现实、生活的充分关注和表现,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生动、真实而宝贵的视觉图像。
一座胸像里的故事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美术进程中,源自西方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念和方法始终与中国本土现实相结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和跌宕起伏的时代变迁,不断嬗变与发展。其间,由于受到不同的时代因素的影响,现实主义创作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发展面貌和风格语言,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艺术作品。
比如此次展出的张充仁雕塑作品《齐白石像》就可以看作一件东西方艺术互相欣赏互相借鉴的见证。整座胸像都是大笔触,十分粗犷、塑痕斑斑,手法写意而洒脱,表现出了白石老人的矍铄神态,尤其是对其神情个性的拿捏。岁月流逝在白石老人的额头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双眉深锁,但眼神中又表露出解惑后参透世事的开朗。1946年,时值抗战胜利,齐白石带200多幅字画到沪办展。当时,张充仁正值39岁的壮年,白石垂垂老矣,年岁相差近半个世纪,但两人相谈甚欢。白石是雕花匠出身,张充仁的父亲也是雕花木匠;白石少时贫寒在北京寺庙栖身,张充仁童年在土山湾孤儿院中长大,两人都自幼喜欢艺术,相似的经历和情趣缩短了两人间的距离。白石看了塑像后,挽袖挥毫大书:“泥塑之神手也”,落款“充仁先生正,八十六岁,白石”。如今两位都已作古,唯有这件雕塑作品见证中国近代史上两位艺坛巨人间的对话和内心的交流。
一份发展中的视觉参照
展览不仅展出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具有代表性的以现实主义观念和方法创作的油画、雕塑作品,还将展出围绕这批作品诞生的相关小稿、草图、照片、笔记、历史文件等珍贵文献史料,从一个重要的层面来反映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实践和观念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发展和具体风貌。今天看来,这些洋溢着鲜明而浓郁的时代气息的绘画、雕塑作品及相关文献史料,已不仅仅具有美术史研究的价值,某种意义上,还可以作为了解与研究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中后叶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视觉参照。
上海油雕院院长肖谷认为,这些作品遵从了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则。展览中呈现的作品和渊源,对当下主题性创作都有一定的启发,“关注社会,关注当下,关注生命,就是现实主义影响深远的意义。”(徐翌晟)
整理编辑:苏花
本文标签:
上一篇:艺术交流 读懂心灵的风景(组图)...
下一篇:涂脂敷粉其俗在骨...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