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海建
时临仲夏,岁至端午。粽叶飘香,龙舟竞渡。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漫舞。在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端午既是民俗节日,亦是文化IP。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十年倏忽而逝,端午深情如斯。
包粽子、佩香囊、赛龙舟,拴五色线、插艾条、饮雄黄酒……今天的端午节,那些逐渐淡出的传统民俗,又在新时代生活场景中“深情回顾”;今天的端午文化,乘着“互联网+”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东风,绽放出智慧与价值的“万千花朵”。中国人的端午,不只是舌尖上的粽子节,而成为弦歌不断的文化磁场、根脉绵延的仪轨之所。
端午,流传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据说,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这个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江浙地区吴越部族崇拜龙图腾,并以龙舟竞渡形式祭龙祖的节日,比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早。仲夏午月午日,龙星飞升至正南中天,即如《易经•乾卦》中所曰“飞龙在天”。祭龙,以酬谢龙祖恩德、压邪攘灾、祈福纳祥。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是的,文化没有断过流,一直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端午文化,闪耀着千百年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端午,建构着意蕴隽永的文化史。中国地大物博,端午文化更是绚丽多姿。这是一杯岁月的陈酿,这是历史河床上的文化路演。端午是美食节,亦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风流倜傥的诗人节、风光浪漫的运动节、情思绵长的女儿节……今天的端午,更多时代特色的主题演出、综艺表演、民俗体验、非遗展示、专题讲座等遍地开花,每个人都能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端午模样。至于读诗诵诗赛诗、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等活动,更是让端午文化有了数字化、全球化的表达。点点滴滴、桩桩件件,叫人想起那句话——“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端午,张扬着热血澎湃的家国情。“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相较于其他传统节日,端午虽欢腾而热闹,却也多了几分沉毅和肃然。这种沉毅和肃然,来自浩荡千载的爱国情怀,折射出国人自古就有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仅以唐诗为例,储光羲的《观竞渡》、白居易的《竞渡》、刘禹锡的《竞渡曲》等篇目中,都提到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屈原名句,来弘扬鲜明的民族精神,彰显永恒的时代价值。在盼平安、祈富足之上,家国情怀也许才是端午节滚烫的主题歌。
草木葱茏,艾蒿摇曳。雄黄酒烈,千帆竞发。端午节,从两千多年前的岁月之河上浓情而至,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延续着中华文脉浩荡传承的情怀与思想。端午,大概就是离历史和家国最近的地方,亦是这个民族最柔韧、最坚定的方向。这一天,千载乡愁,今复嘹亮!
整理编辑:苏花
本文标签:乡愁
上一篇:乡村建设应保护村落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