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上官云)“戏曲,一个好的艺术成品,除本人努力外,也是时代、观众共同造就的。”近日,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宋丹菊在北京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专访。她说,戏曲是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现在我们赶上一个好时代,我已经快八十岁了,想利用这一点余热,把京剧艺术传承下去。”
宋丹菊《青石山》剧照。受访者供图“阳奉阴违”偷偷学戏
记者见到宋丹菊,是在东四一处古朴的小院里。那时,她刚刚从外地返回北京不久,脚踩家常布鞋,穿着一条宽松的蓝裙,头上挽着同色系的发带,简单整齐。
聊起往年学艺的经历,她笑了笑,清亮的嗓音里带着些许京腔,“其实,我爸本来是不让我唱戏的”。
她的父亲,便是京剧“四小名旦”之一宋德珠,也是宋派艺术的开创者。或许是由于自己吃过太多苦,宋德珠不乐意让唯一的女儿唱戏。但宋丹菊不听,一边上学,一边偷偷练功。
“有一次到师爷荀慧生家里去,师爷说,这孩子模样不错啊,给她说两出戏吧。”有了这句话,父亲后来同意了。宋丹菊也好似打了强心针,“荀慧生先生都认可了,那有什么不行的?”
宋丹菊(左)演出《扈家庄》剧照。受访者供图最终,宋丹菊六年级没念完就退学了,跟着那些已经是名角的师叔们学戏,很快,如愿以偿进入当时的北京京剧团。
为练功摔坏胳膊
那时,团里年轻人少,多数都是已经成名的、能够登台演出的老前辈们。宋丹菊虽然也能唱,但由于学戏晚,又专工武旦,这是一个对基本功要求相当高的行当,所以,她每天在团里的日子过得特别“苦”。
“不停地练。每天天不亮准起床,一天得出几身汗。”宋丹菊像是“长”在了团里。她没有像样的练功服——全是破衣裳,别人不穿了的,一天练下来,后背都是一个圈一个圈的汗碱。团里的老先生们开玩笑,说这衣裳都能当破烂卖了。宋丹菊不以为意:这是前辈们的一种鼓励。
有一次,练功到12点,宋丹菊已经非常累了,但还想再坚持一下,结果体力不支,摔断了胳膊,缝了十几针,打上石膏半年多,还留下了一道永久的伤疤。
宋丹菊给王瑶卿音配像《悦来店》剧照,饰何玉凤。受访者供图“不能练胳膊,我就练腿功。到现在,我登高都还不费力气。”宋丹菊语气里带着一丝丝的自豪,“即便被下放劳动的时候,我都没把基本功丢下,总想着要唱戏”
戏曲艺术要如何塑造人物?
很快,宋丹菊成了梨园有名的旦角,出演《扈家庄》、《打焦赞》、《盗仙草》、《坐楼杀惜》等一批剧目。1987年,凭借《改容战父》,她成为首位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京剧武旦。
从改编传统戏出发,宋丹菊觉得,老规矩本身也有它背后的艺术规律。只要掌握了规律,就可以依循规律创新。虽然舞台表演确实是程式化、规范化的,但不能拘泥于此,当然要“破”的合理,只要观众喜欢、承认,你的东西就算站住了脚。
“比如塑造人物,站在台上以后,就得表现人物的性格:她很泼辣,你性格温柔,就不能把自己的性格带出来,不能说就是换了一身衣裳那么简单。”宋丹菊举例道。
演出《改容战父》剧照。受访者供图在她眼中,无论是是“四大名旦”还是自己的父亲,以及每一位观众喜欢的戏曲演员,能成名角都不是偶然的,都跟自身善于思考、善于突破陈规有关系,“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外,又善于观察,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退休后的生活“忙忙忙”
十多年前,宋丹菊退休了。日子并没有因此清闲下来,反倒变得更忙——各处讲学、给孩子们上课,带带弟子……甚至前几年,还在登台唱戏。她很满意自己的状态,“到现在腰腿都还灵活,思路也清晰”。
宋丹菊(左一)给弟子指点唱腔。上官云摄如果没法练功,宋丹菊就写写剧本、研究唱腔。今年,是宋德珠诞辰100周年。宋丹菊更忙了,就在7月15日,“京剧宋派表演人才培养”培训成果汇报演出顺利举行,作为宋派艺术第二代传人,她不只给学员们讲课,还全程出席演出,为学生把场。
“京剧是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讲究口传心授,老先生们一走,就会多少带走一点东西。”她轻轻点着头说,“除了唱戏,我是什么都不会干的,只想趁着还能发挥点余热,把自己掌握的艺术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
进入七月,天气炎热,每天仍然有学生前来求教。夏日的蝉鸣中,摇着扇子,给弟子们打拍子,慢慢地,她仿佛也沉醉到京剧世界中去了。(完)
整理编辑:苏花
本文标签:
上一篇:宋德珠的戏曲人生:如何成为京剧武旦挑班第一人?...
下一篇:小剧场佳作《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再登台...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