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至27日,由台湾汉唐乐府编撰演绎的南音古典乐舞戏《百世大儒陆九渊》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陆九渊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这是“汉唐乐府”继《韩熙载夜宴图》之后的又一经典之作。
陆九渊,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心学”创始人,一句“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横空出世,影响了后世的王阳明,被称为“陆王学派”,明嘉靖九年(1530年),从祀入孔庙。《百世大儒陆九渊》以传统的南音与梨园科步作为艺术表现载体,诠释了百世大儒陆九渊的一生,全剧分六幕:《陆家坊——神童之问,天地曷极》《龙虎山——弱冠之志,还我河山》《鹅湖寺——鹅湖之辩,心即宇宙》《象山书院——伉俪之情,知音知心》《荆门——荆门之治,巩我金城》《百世大儒——大成之庭,孔庙配祀》,由汉唐乐府创办人、南音名家陈美娥女士编撰的剧情,流畅细腻却不失大气恢弘,6幕戏浓缩性地贯穿了陆九渊的一生,以南音为背景音乐,以乐舞戏的表现形式将其主要的生平经历、治世思想展现得酣畅淋漓,全剧一气呵成、美轮美奂、荡气回肠,为陆九渊故里的父老乡亲所接受。大家被其音乐和舞蹈所吸引,离场之时竟能够将陆九渊所撰写的《应天山》一词口耳传唱。
南音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的特质为旋律缓慢、流畅,曲调悠长;梨园戏也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均传承并发扬于我国福建泉州地区。陈美娥女士将梨园戏中的梨园科步提纯,运用南音大曲的曲牌为音乐单元,以梨园戏中的梨园科步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对中国古代的经典故事与传说进行二次编创,并进行舞台化的演出与国际性的推广。如《艳歌行》《盘古》《武丁与妇好》《洛神赋》《教坊记》《韩熙载夜宴图》等。
汉唐乐府的作品以弘扬传统文化、再造经典为己任,对于古老的艺术形式,如南音、梨园科步,以传承为根本,对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的样貌进行探究,运用南音古乐的韵律与传统科步的身段展现东方文化与审美,引领观众进入一场文化寻根的穿越之旅,与其认为这些作品所展现的是一场美轮美奂的古代乐舞戏,不如说这些作品以音乐和舞蹈作为探究历史的线索,借由经典故事与绘画的样式还原中国古代的生活场景与时空,每一场演出都是本着对传统与传承的敬意,尝试进行一次现代社会与古代空间的置换,就连所使用的道具,也力求运用古代的器具样式,让博物馆中的物件活化,还原其语境。
所谓“立足传统,再造传统”,从非遗的角度来看,汉唐乐府无疑是对非遗项目进行传承与发展、传播与弘扬的成功范例。对于非遗保护而言,首先要还原其传承,传承是非遗保持其本真性的重要方式。南音的主要传播地区为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也涉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陈美娥女士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东南亚地区对南音进行田野考察,在海外的华侨社区中学习南音的唱法、曲式以及传统规制。“什么是可以变的,什么是打死也不能变的。”根据陈美娥回忆,当年的老华侨在给她传授其南音时说,“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你敢动一点吗?”同样以活态传承形式活跃在泉州地区的梨园戏,被归为民间地方戏范畴,早年间,陈美娥也曾到泉州进行梨园傀儡戏的学习,并将梨园科步提纯,运用南音作为音乐,以梨园科步作为肢体表现方式,呈现全新的古典主义作品。这种全新的样式,可以被视为一种对传统的再造。立足与再造可以理解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区别的,因为其根本的属性不同。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常见的是以博物馆的方式,物质已经脱离其历史语境,脱离了使用人群,进而形成一种对过去的回忆。同样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也是为了保护文化的记忆,让人通过物品所呈现的记忆获得集体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心在于活态性传承,以保护“传承人”“传承技艺”为主要目标,使遗产不被歪曲,去语境化,去商品化,并且让传承具有时代性,在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保证遗产持有“本真性”,“本真性”在此被视为非遗的重要属性与本质,通俗可以理解为个性与基因,被有些专家称为“原汁原味”。汉唐乐府的作品在持有南音与梨园科步“原汁原味”的同时,又能够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性,能够运用不同的空间组合与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对作品进行呈现,可以说,它的作品在本质上是展现东方文化的,包括所运用的肢体语言、音乐以及舞台道具,但是在呈现方式上是具有时代性的,运用的舞台科技是先进的。
汉唐乐府就像一位身着华丽汉服的老灵魂闪耀在现代的舞台上,它不是古旧的、残破的,而是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它是闪亮的、夺目的,又是饱含东方意蕴的。汉唐乐府打造的《百世大儒陆九渊》将两项非遗进行了一次完美整合,在保留并传承其遗产“本真性”的基础上,进行时代性的传播与活化,这无疑是我国非遗保护的一项成功范例,也为学术界对“本真性”是否作为保护非遗工作重点的讨论对话中,进行了实例性的证明,“本真性”应该作为非遗保护的重心,因为,它是民族文化记忆的基因。
对于中国人来说,自古就有收藏与保护文物的习惯。古代人用收藏文物来修身养性熏陶自己的品德,可以上通古人,下启后人。文物可以理解为文化遗产,而非遗是一种活态的、活化的“文物”,正如汉唐乐府的做法,在所有的作品中,保存与传承了历史珍贵的遗留,用来上通古人,下化后人,也正如《百世大儒陆九渊》,用古老的音乐与舞姿来诠释陆九渊这位旷世大儒,引领观众进入他的情境与时空。
在该戏最后一幕,陆九渊在八佾舞的庄严礼乐中,登堂入祀。以千年古乐颂百世大儒,可以理解为一种虔诚的祭奠与供养。南音、梨园科步、陆九渊,都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符号,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召唤大众回归文化自信,回归传统文化,回归东方文化的本怀。
整理编辑:林美
本文标签:上演 古典 乐舞
上一篇:吕剧《英雄之铭》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