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艺术网
搜索

也说说古典音乐:听古典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

发布于:2020-04-06 11:17   来源:工人日报

新近看到有文章论证说,古典音乐如何如何,甚至肯定地下结论说,听古典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因为古典音乐会带给孩子优良的教养什么的。

坦率地说,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别的不说,纳粹那帮家伙喜欢瓦格纳的就不少,以至于在不少影视作品中都有纳粹军官听瓦格纳唱片的片段。从这个层面看,所谓“不会变坏”就不太苟同。

换个角度。我一直不太清楚的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是“古典音乐”,曾经想考证清楚来着,可惜后来还是半途而废。据我了解,“古典”是源自Classical,总觉得应该是经典更恰适一些,因为非经典的都散遗了,留存的自然就是经典了。

不仅如此,从时间概念上分拆,也是一个烧脑的问题。晚至肖斯塔科维奇,其第五交响曲完成就是很晚近的事,大概是1937年以后,“古典”不到哪里。还有,很多杰出的当代作品,比如歌曲都可以称作Classical,像约翰·列侬的甲壳虫部队,还有鲍勃·迪伦和迈克尔·约翰逊,而像韦伯的《剧院魅影》和《猫》,甚至被认为代表21世纪百老汇艺术风范的ABBA组合之《MAMA MIA》(妈妈咪娅)等,排列在Classical的列表中,必然是没有异议的。所以,“古典”音乐之说不太妥当,经典的说法更贴切。

话虽然这样说,但人们在指称“古典”音乐的时候,通常指的是“古典”范式的器乐曲和歌剧,诸如歌剧《卡门》《尼伯龙根的指环》,以及各种协奏曲、交响乐、奏鸣曲和乐器组合重奏、独奏,还有巴赫类的赋格曲等。当然,也可能是在旋律和表现方式上的特征。

有种说法,声称“古典”是艺术化、专业化的高雅形态,大概也是有别于民俗、流行,或者还有放任自由的爵士之类。不知道欧洲的学问家是否也有这种高论,只是想到那些意大利渔民或者牧人放开嗓子的歌咏,也被归类到“高雅”艺术的领域,很难不让人对这种理论产生疑惑,那些年代久远的西洋歌谣,在流行初始,传唱的放羊山民很可能并不识字。

当然,以专业创作的尺度来界定古典音乐可以接受,通俗、爵士等不是创作的吗?

我倒是觉得,用“去时间”化概念的经典来命名“古典”音乐更贴切一些。

不扯闲话了。重要的是,当我们说古典音乐的时候,人们知道其指向的是何种类型的作品,就算是我们不能排列出细分的门类和品种。不管怎么说,那些我们习惯称之为“古典”音乐的旋律更能代表“抽象”的人,其所表现(表达)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是可以超越种族、文化的,是可以超越不同语言——同样在本质上离不开音韵——不同地域环境局限的。

实质上,音乐经典是那些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旋律,是我们不能清晰表达,却能明确感受到的心灵共鸣,恒久却又常新……

虽然事实不支持“古典”音乐能教化好个体的说法,但作为音韵旋律殿堂中的灿烂宝石,经典音乐无疑能够带给人心灵的净化——无论您是“好人”还是“坏人”。

此外,还有一种自以为是的音乐解读我更喜欢,那就是古典音乐叙述的是理想,是人类理想最极致的表达,尽管它是用非语义化的符号传播的。比较起流行(通俗)作品来,是更高级的天籁之音。这里当然不是说“通俗”音乐低级。一般而言,流行音乐代表的是现实生活,是日常生活的情绪倾诉。

正因为如此,一个人只要爱上古典音乐,我相信一定会比之前更“脱俗”,也会因之更愿意为理想而奋斗。

有人说热爱音乐的人,最后都将回归爵士。这种说法估计不是可以达成普遍共识的叙事,但并不是空穴来风,我以为这一论断其实也是很有道理的。爵士意味着放飞心灵的自由倾诉和个性自如的充分展示,这不也是人类的理想吗?(欧阳)



整理编辑:苏花

本文标签:古典 音乐 孩子 说说

上一篇:用歌声温暖寒夜中前行的人...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