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简洁的言语,诉说原初本真的情感。远离繁杂,复归内心的平和,回到精神的原乡——我的故园。”这是艺术家阴澍雨在中国美术馆开展的“故园——阴澍雨作品展”上的一段展览自述。此次展览是“文化传承·丹青力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之一,展出了阴澍雨中国画作品40余幅,透过艺术家质朴动人的写意花鸟作品,观者不仅看到了天地自然的轨迹,而且似乎从中窥见了艺术家本真的生命追求。
作为70后艺术家的代表,阴澍雨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张立辰教授,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美术观察》杂志栏目主持。多年来,阴澍雨一直以艺术创作为先导,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互补共进。他坚守中国画正脉,笔耕不辍,在写意花鸟画与当代文化语境的结合上,做了大量探索实践,其作品在传统的根基上表达出新时代的意趣。同时,他还对明清花鸟画写意语言的演进进行深入研究与阐述,有了学术视野,又具备了艺术造型的认知,同时又深谙古人的传统技法,阴澍雨对花鸟画的“写意”内涵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美术文化周刊:你如何理解作为一种创作状态的“写意”?
阴澍雨:创作状态的“写意”是自然灵性与自我情感的交融,又要通过书写性的笔墨表现出来,通过作品来承载。我的理解为两个方面:一为概括,一为表现。 “写意”首先要概括客观物象的物理特征,这种物理特征既包含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也有外部环境所形成的朝夕雨露之态。花鸟画“以花言志,借物抒情”,对自然花鸟的概括成为先决条件,它让人的情感得以调动、寄寓。古人将“写意”的状态描述为“意到情适”,我的感受也是如此。自我的理想与情怀都在自然地流淌,如何在笔墨的塑造中表现内心是“写意”的要义。“齐物见心”是我理想的创作状态。
美术文化周刊:你如何看待传统形态的笔墨与章法范式?它们对你的艺术意味着什么?
阴澍雨:我始终认为如果没有传统笔墨与章法范式,就没有写意花鸟画。因为范式的形成是经历了历代艺术家的发展与创造之后形成的,但它不是僵死的,也在变化。比如说画竹“以浓墨写正叶,以淡墨写反叶,自文与可始”这是范式,但画竹法在后代的发展还会有新范式的产生,它会以已有范式为基础。如果完全摒弃传统范式很容易,新范式的创造要有前提,没有限制的拓展没有意义。当然,如果不在中国画这个范畴中讨论,那就是另外的话题了。对于范式的学习很重要,教学中要更多地辅导学生了解掌握笔墨范式,创作中也要融通消化,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我也会做一些专题研究。
美术文化周刊:当笔墨的日常书写被键盘时代与虚拟媒介所替代,如何面对“写意”的雅趣与诗性?
阴澍雨:对于诗性的表现在传统花鸟画中非常久远,但过多地对于笔墨情趣的追求掩盖了对意境的传达。当代语境中我们渐渐缺失了诗性精神,写意创作中的“意”变得越来越单薄,所以诗文题跋很难起到点醒、深化画面意趣的作用。就我而言,“写意”的雅趣与诗性在我的生活中是精神寄托,是寄寓情感的方式。虽然我们的物质世界让当代人迷失原初的本真,但是无法遮蔽人心中对于精神家园的归宿感。今天的人们对于传统笔墨的接受程度非常高,不需要专业训练与审美引导,好像是渗透到人骨子里的。所以我从不担心传统笔墨失去与当下人的联系,相反更为密切,因为这种关联是内心深处的,不是形式上的。
美术文化周刊:你如何看待“工”与“写”的两种风格状态?
阴澍雨:可以将“工”与“写”看做是形式上的区别,其本质并没有固定的界限与差异。一般以笔致的粗细来划分“工”与“写”的范畴。但写意画要有严整、精到的一面,工笔画要有书写、表现的一面。我有一组作品名为《墨花工虫集》,想以精细的笔法来描绘草虫,但我想再工细的细节也要有点簇的笔意存在,而配景的墨花,则要在阔笔大写中反映出精到的结构关系。
美术文化周刊:中国画的写意性与书法的书写性有何关联?
阴澍雨:在我看来,写意画有几方面递进的深意。其一,写意要表现对象的造型,这是先决条件,因为中国画不是抽象绘画,要精于描绘物象的自然特征;其二,写意要具备艺术的形式规律,比如笔墨的枯湿浓淡,画面结构的开合呼应等等;其三,写意要产生意境与意趣,使作品有画内之境、画外之趣;其四,写意要表现艺术家的情感,要将人的内心书写出来。最后,写意画是人格力量与主观性情的综合呈现,艺术家的学识、修养、人格都归融于笔墨。所以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画与书法只存在造型的差异,在形式规律、产生意境、表现情感、呈现人格学养等方面是共通、一致的。
美术文化周刊:你如何看待“写意”在当代画坛的现状及其未来?
阴澍雨:“写意”在今天依然充满活力,写意画的受众群体非常大,从少年宫到老年大学,学写意画的人非常多。“写意”在民间有粗糙、泛滥之势,但在专业领域却鲜有专于此门类的艺术家。这是目前的困境。要想解决写意画在当下的发展问题,学院教学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写意画要通过年青一代艺术家传承发展下去。由于写意画综合性强,难度大、见效慢,几年短期的学院教育很难见成效,所以很多年轻人选择画工笔。一定要扭转这一局面,让更多的年轻人知晓写意画的难度、高度,引导更多的年轻人潜心写意之道。我想如果在学院层面做到了对于“写意”的重视与提升,将来会有好的写意作品出现在主流的全国美展上,虽然这并不是唯一标准。
整理编辑:苏花
本文标签:
上一篇:诗画互文的当代价值...
下一篇:美术馆应是艺术生态水源地...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