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的《溪石幽鸟图》
吴冠中先生曾用“高山仰止”四字赞美潘天寿的绘画。潘天寿不仅开创了中国画大气磅礴、摄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也开辟了中国画史上无人比肩的“强于骨、一味霸悍”的艺术新境界。
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从中国画师承主流看,大致分两类,一为取法明董其昌及清初四王,并上追宋元诸家,笔墨风格相对工整细致,题材及表现技法形式过于程式化。另一类则是大写意文人画脉络,师法明徐渭,清石涛、八大及晚清吴昌硕等,笔墨豪放、富趣味,重内涵,善写意,尤其是书法的造诣高。潘天寿绘画更多得益及取法后者。他博采众长,于石涛、八大、缶老诸家用宏取精,大胆创新,不仅笔墨苍古,凝练老辣,而且画格大气磅礴,雄深奇崛,其中国画创作主要为花鸟和山水成就最为突出,书法亦自出新意。
《溪石幽鸟图》为潘天寿晚年所作,从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大致领略到潘老绘画特殊的审美表现和精神体现。
潘老绘画以作巨幅为擅,他开创了中国画巨作的新气象,作品形式体制高大,绘画境界格局宏阔。而此《溪石幽鸟图》尺幅不大,仅62.5㎝×45.5㎝,但作品的气格很大,可谓“以小见大”。画家摄取了江南山区溪边一隅,所画主体为鸟。按常理讲,作为作品主体的鸟,是点睛之笔,应置于作品中心位置,但潘老没这样做,他把鸟布置于画面最右下边缘,这就是潘老构图中的“造险”。在近代中国画家中,潘天寿以构图奇崛著称,这是他艺术创作中的匠心独运。潘老主张:“画材布置于画幅之上,须求平衡,然须注意灵活之平衡。或者说,灵活之平衡,须求其不平衡,然后再求其平衡。”他反对在绘画时琐碎、平板,求大胆、抓重点,从大处、高处、新奇处着眼,注重动中取势,变中见奇。
《溪石幽鸟图》对石头的布局也同样体现作者的用心与别致。画家先在画幅中间横放一块顽石,这样做是画家给自己先出个难题,当然这是潘老绘画思想中的“造险”。他的绘画无论构图还是局部描绘大都不按常理出牌,但关键是最后如何“破险”。潘老又在画幅左下角放置一块石头,这次仅画石的局部,而且左下方不留一点空白,与中间的石头形成交叉、对比及变化,当然左下的石头分量更重,能压住整个画面。再在左上方画上几片竹叶及杂草,石头局部进行点苔及皴擦,以破画面之平板,这样作品就有“化平板为奇崛”之感了。
潘天寿在艺术作品表现中的“险”大致有两种表现及处理方式。一般情况下,画家造险多为有意识的,所谓作品构图或布局,是画家的匠心独运,图中对“石”与“鸟”的布局处理就是画家有意“预谋”的。而另一个险则是无意识的,从某种意义上也可理解成画家作画时“失手”,但潘老有极强的施救能力,最后能“绝处逢生”,甚至出其不意,最后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之境。
整理编辑:沸火
本文标签:
上一篇:留得住人生质朴 看得见民族品格...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