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艺术网
搜索

张安治:依自然之理 寄浩荡之思

发布于:2018-08-08 10:42   来源:中国艺术报

群力(布面油画) 张安治

他是徐悲鸿的学生,在绘画表达上认同徐悲鸿崇尚“画家画”批评“文人画”的理念,后来却回到中国传统书画研究,为“文人画”辩护;作为美术理论家,他著有《中国画发展史纲要》 《中国画与画论》 《墨海精神——中国画论纵横谈》等专著,为中国传统绘画史论研究留下了宝贵财富; “崇刚健之德,尚朴素之美,依自然之理,寄浩荡之思” ,这是他的“心向往之,未易得也,书以作座右之铭” 。他是张安治。

7月26日至8月7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艺道寻真——张安治的艺术人生”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该展是“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国家美术作品收藏与捐赠奖励项目” ,同时也是“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展览分为“真中之梦”“梦中之真”“学人·文心”三个篇章,展出张安治油画、国画、素描、速写、粉画、水彩、书法作品共计139件。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张安治是一位集书画创作、诗词写作与美术史论研究于一身的学者型艺术家。在中西融合与社会变革之中张安治以文艺之笔实现着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担当。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如是说。

史论结合,不说外行话

著述等身的美术史论家、桃李满天下的艺术教育家是张安治身上最显著的两个标签。在美学理论上,他问学于宗白华,为后来进入中国美术史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是从“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西画班学习开始的,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刚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徐悲鸿、潘玉良、蔡任达诸位先生,接受了系统的西画训练,于素描、速写、油画、水彩、粉画诸手法间游刃有余,成为中国早期学院美术教育培养出的西画人才。1946年至1950年,张安治赴英国考察、研修与交流,并在伦敦大学科塔艺术研究院研习美术史,开始接触西方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比较有趣的是,先生是一个深入地了解和实践西画的学者,为什么后来慢慢又回到中国的传统书画研究,为文人画辩护?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邵彦认为可能是因为张安治有非常宽阔的国际视野。欧洲游学经历使张安治对西方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并在文化比较中得以重新审视中国文化民族性特色,进而推动他在艺术创作与史论研究上进行现代性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认识上对徐悲鸿学派的中国画教学主张有相当的发展或者说是校正。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不到10年的时间里面,他对中国画的笔法、墨法、透视法、空间观、意境、形神问题等都撰写过很专业的文章,说得很具体而且很到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华天雪说,“特别是1959年《关于中国画教学问题的一点体会》 ,这篇文章尤其重要。 ”文章在那个时代肯定了师徒授受式的教学方法,肯定了以临摹为主要学习手段的传统技法训练方法,肯定了传统中国画对形神较为本质的观察和理解以及表现神气特征的重视等,认为这些优长都是应该结合到中国画教学中,与源于西画的教学法互相补充。“这些建议在当时很难被采纳,但是即便跨越了整整一个甲子,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称得上是真知灼见。 ”华天雪说。

邵彦对此深有体会,她师从于美术史论家薛永年,是张安治的再传弟子。“薛先生在教学当中很注意把张先生的两个特点告诉我们,让我们传承下去。一个是史论结合,不但要研究艺术史,也要研究古代的艺术理论,并强调论从史出,不要以论代史;其次,强调艺术史论家要有一些实践动手的经历和能力,不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一个艺术创作者,而是你一定要有实践动手的经验和感觉,这样回到艺术史论研究上来才能不说外行话。这两点是从张安治先生传承下来的非常优秀的传统。 ”


整理编辑:苏花

本文标签:

上一篇:文学与版画 天生是一家...

下一篇:一花一世界——未君的画语文心...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