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艺术网
搜索

擦亮中国“非遗”品牌

发布于:2018-08-24 16:4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擦亮中国“非遗”品牌

金良快朱禹制图(新华社发)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平江镇高鸟苗寨,将苗族蜡染、刺绣等传统“非遗”技艺运用到家居用品、服饰、围巾、旅游商品等产品中,让民族元素与现代元素相互融合,助推群众脱贫增收。图为苗族妇女在晾晒蜡染产品。

王炳真摄(人民视觉)

4月22日,全国首家二十四节气体验店在上海长宁区开业。这家名为“廿四·节气”的体验店内,所有商品都围绕着非遗文化“二十四节气”设计和制作。

王亚东摄(人民视觉)

近年来,洛阳旅发集团通过挖掘博物馆、非遗等文化资源,打造“洛阳礼物”博物馆之都系列文创产品。图为游客在展示馆内选购文创产品。

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杜掌柜”用腊梅鲜花做成的古法香膏。

(受访者供图)

中华文明世代相传,创造了丰富的中国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涉及传统技艺、民俗、曲艺、民间文学等方方面面,是世代相传的智慧、经验凝聚而成的核心工艺、技艺和艺术,深受海内外朋友喜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中国特色的产品、商品,成就了一批百年老字号,塑造了一批独具中国味儿的非遗品牌。走进现代生活,非遗技艺怎样才能不断传承创新?非遗老字号怎样才能焕发新的光彩?非遗项目能否塑造更多享誉全球的中国品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一些非遗技艺的传承人、非遗产品的创业者和非遗传承的教育者,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和观点。

■老牌子焕发新活力

“只有创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

北京三里屯,潮人聚集,不少国际大牌都曾在这里开过快闪店或发布新品。近日,京城老字号内联升也搭起了快闪店,引来众多路人围观。快闪店里,内联升非遗传承人正现场展示着制鞋技艺。搓麻绳、锤鞋底、量脚画样……坐堂师傅一边演示着千层底布鞋的绝活儿,一边讲解其中的奥秘。

35岁的北京小伙任晨阳正是其中一位,他是内联升第五代非遗传承人,不仅有一手好技艺,还紧跟时尚前沿不断创新。

内联升被誉为“中国布鞋第一家”,其传承百年的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165岁高龄的老字号正努力通过创新实现“减龄”,希望更多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这正是任晨阳努力在做的。2005年来到内联升后,他师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凯英,学习了3年零3个月,如今他已是“出道”的大师哥,与3个师弟一起负责内联升的新产品研发制作。

回忆起做学徒的日子,任晨阳感慨道:“特别难,既要有坐功,还要有悟性。”内联升手工打造的鞋肥瘦、高低有致,鞋面鞋底层次分明,针码非常规矩。一双由40多种制鞋工具、90多道工序纯手工打造的内联升千层底布鞋,需要一名工艺娴熟的师傅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制作出来。

耗时耗力只是学习这门技艺的第一道门槛,更关键的还在于用心、创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顾客的需求。”任晨阳说。

一面是传承的困境,一面是创新的需求,非遗产品能否持续,说到底还得靠市场来检验。像内联升、全聚德、瑞蚨祥等这些非遗技艺相关品牌,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坚持传统是根本,不断创新是关键。让“旧艺”穿上“新衣”,才能让非遗融入到时代之中,绽放光彩,焕发生机。

“非遗技艺要与现代生活、现代审美、现代时尚相结合,把传统技艺与产业结合,与市场结合,与大众文化生活结合,才能让非遗不断传承发展。”北京市丰台区职业与成人教育集团、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赵爱芹表示。

■老手艺打造新品牌

“只有坚守品质才能走得远”

2006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公布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72项,再加上省级非遗,项目众多。这其中,像内联升、全聚德这类经过市场洗礼,成为响亮品牌的还是少数。如何利用非遗项目打造更多中国品牌,利用品牌的力量推动非遗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这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2014年,传统香制作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正是在那一年,杜昱霖在山东烟台开设了自己的传统香制作工作室,注册了自己的香文化品牌“杜掌柜”。这个自小就喜欢研究香学古籍的北方糙汉子,立志成为一名秉承古法的香文化传播者。

几乎和所有的创业者一样,最开始他租用了一间小屋。不足10平方米的小门店,一张木桌,背后是一排瓶瓶罐罐,储存着制香用的原材料。这些有着不同名称、颜色、味道的香料,在他手中可以搭配出不同造型、不同功效的药香。凭借精心的设计和优良的品质,他很快获得了一部分客户的喜爱。

产品和品牌有了,如何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中国传统香文化?杜昱霖开始了对市场的摸索。他发现,不少人对中国传统的药香非常感兴趣,只是缺少其应用的市场环境。从去年开始,他与烟台市博物馆、烟台市美术博物馆以及一些关注传统文化的自媒体合作,开始了文化公益讲座、产品推广等合作。

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和传承人已经认识到了市场化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各类电商平台陆续上线,地方政府、企业、机构与知名电商的合作亮相频繁。这些合作和尝试为非遗的传承和品牌的推广提供了较好的渠道和空间。

“通过与电商合作,可以更好地把非遗技艺和产品传播出去,打造品牌相关的非遗兴趣社区。”杜昱霖认为,加快中国非遗市场化、品牌化步伐,这不仅是非遗本身传承的需要,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打造非遗名牌,是一个不断累积递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坚守非遗品质的传承。

最近,通过微信公众号“谁最中国”推广,不到两天时间,“杜掌柜”收到200多个订单,他不得不加班加点制作到凌晨3点。

“这么多订单,你还是都自己纯手工制作?”记者问。“当然啊,大浪淘沙,只有坚守品质才能走得远。”杜昱霖答道。

■老技艺需要新传人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非遗的根本”

1895年诞生于奥地利的施华洛世奇,以先进的精确切割技术和璀璨夺目的仿水晶产品闻名于世;始于1905年的日本帆布包一泽信三郎,凭借精良的手工制作被誉为“帆布包中的LV”……中国非遗有着丰富的类别和优秀的技艺,为什么缺乏这类世界知名的品牌?

赵爱芹认为,目前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现象突出,非遗传承青黄不接。更重要的是,中国非遗传承多是家族式、师徒式等个体行为和传统方式,由于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改变等原因,大都难以为继。非遗技艺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是少数,能塑造响亮品牌的更是少数。

应对之策在哪里?在日本、韩国这些在国际上被认为非遗传承较好的国家,每项非遗都有不少专家进行跟踪研究,一对一地想方设法使其保存并传衍。

可喜的是,当前,我国政府、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等都开始重视非遗传承问题。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结合,精准发展,开拓出非遗产品的经典品牌,需要更科学的设计和更专业的人才团队。带着这样的思路,今年7月底,丰台区职业与成人教育集团与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创办了“首创非遗与设计学院”。这是全国首家非遗类工程师学院,将开展现代化、系统化的非遗职业教育,旨在解决传统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缺乏创新等问题。可以说,这是以非遗命名的专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一次尝试。

赵爱芹表示,利用职业教育改造民间传统手工艺父子师徒世代相继、口传身授的传承模式,可以使传承更加规范、系统、科学。“学院的定位,一是传承,培养重点领域的非遗传承人,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二是设计,让非遗技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现代市场相结合,提升传统手工艺品的品质,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非遗品牌。”

“‘见人,见物,见生活’,这是是非遗的根本。让传统技艺与现代大众文化生活相结合,才能实现对非遗的保护、发展和弘扬。”赵爱芹说。

王萌


整理编辑:苏花

本文标签:

上一篇:首部格萨尔乐舞文化研究专著问世...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