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莹)端午小长假第二天,在“昆曲小镇”江苏巴城,古色古香的老街巷内清曲婉转,引来一波波游客一探究竟。正在举行的2018阳澄曲叙上,来自全国十多家曲社的曲友和曲迷们正沉浸在吟咏拍曲中,切磋交流。
在老街一隅的俞玖林工作室内,《昆曲大观》作者杨守松正为曲迷讲述昆曲旧事趣闻,“巴城有许多与昆曲密切相关的遗迹:1200年前,第一个唱昆山腔的黄幡绰;600多年前,昆山腔雏形诞生的‘玉山雅集’;第一个拥有昆腔私家班的巴城人顾阿瑛;400多年前,第一个把昆曲搬上舞台的巴城人梁辰鱼……”。在他看来,保护好这些资源,才能让昆曲历史“看得见、摸得着”。
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巴城是“百戏之师”昆曲发源地,在这里,昆曲完成了“昆腔前身-昆山腔-昆曲-昆剧”的华丽演变。为将昆曲发扬光大,除挖掘历史底蕴,巴城还通过举办昆曲主题活动、戏曲教育论坛;成立名家工作室、小梅花戏剧团;吸引昆曲动漫、昆曲主题民宿餐厅及文创延伸项目入驻;开展线上线下昆曲赏析分享会;开发昆曲小镇探源游旅游线路等,形成独具文化气质的中国首个昆曲小镇。
“昆曲源乡”巴城有许多与昆曲密切相关的遗迹,让昆曲历史“看得见、摸得着”。图为游人在昆曲小镇巴城观赏昆曲表演。黄莹摄与重阳曲会相呼应的阳澄曲叙,通过讲述、演出、和曲、雅集等形式,以曲会友,同时也向海内外游客呈现了“原味昆曲”。曲友们在唱念做打中演绎着昆曲的百转千回、悠远流丽,“悦耳盛宴”引人入胜。
古稀之年的娄东昆曲堂名社负责人徐锦元因从小的耳濡目染,对昆曲“一往情深”,他专注地拍摄下每段表演,希望能将中华文化的瑰宝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这种原汁原味曲会形式,才能让曲友们在拍曲、和曲中,对昆曲有更深入的钻研。”
10岁的吴梓萌虽然才学昆曲一年多,但唱起曲来有模有样,“学昆曲是件特别有趣的事,在悠扬的曲调中演绎一段段传奇故事。”小小年纪的她已经懂得业精于勤,每天坚持练习唱曲,为实现自己的昆曲之梦而努力着。
曲叙还吸引了岳美缇、计镇华、侯少奎等昆曲名家的参与。“昆曲第一女小生”岳美缇亲身现场教学表演。“这就是老一辈昆曲艺术家的生活,在曲会中研习昆曲的唱和念,更深入地了解昆曲,艺术是熏出来的。在处处留有昆曲印记的巴城,昆曲找到了家。”
坚守于昆曲教学的岳美缇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寄情于昆曲,令昆曲得到了多元化的呈现,这有利于观众的培养。但要使昆曲艺术更好地传承发扬光大,还是要沉下心,“出戏”“出人”。要做好优秀传统剧目及整体表演艺术的挖掘、抢救和传承,也要培养专业的优秀演员和昆曲教学老师,避免昆曲遭遇断层之痛。
随着游人漫步巴城老街,发现有一家独具特色的昆曲主题民宿,19间房按不同的曲牌名命名,房间内的床板、屏风、墙绘、挂画、窗帘、桌椅、被面均手绘了昆曲图案,昆曲行头、演奏乐器、演出剧照等昆曲元素饰品散布在各个角落,店内还准备了昆曲戏服和头饰,并有化妆间,供游人体验昆曲表演。民宿的主人是位葡萄牙人,他说建昆曲民宿的初衷“昆曲是世界的,应该让更多人了解。”(完)
整理编辑:苏花
本文标签:
上一篇:中国首部原创越剧花脸剧目《包公泪》福州首演...
下一篇:《茶馆》演至700场 北京人艺“原力”何在...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