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艺术网
搜索

谁培养了博物馆的“童年期”(组图)

发布于:2018-07-30 11:02   来源:人民网-书画

前一阶段,面对学术界“中国文明到底够不够五千年”的疑问,开展了十余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公布,以丰富的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五千年文明。58年,放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来说,似乎短到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发展而言,从1847年到1905年的58年,却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中国博物馆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质变。

由上海科技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三馆联合举办的“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特展正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火热开展中,展览展出了原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旧藏的自然史和人类学、考古学、艺术类藏品及相关展品共百余件,讲述着一段中国早期博物馆的重要发展过程。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三批中国人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从看到想,从想到做,跨出了中国早期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一步。

第一批人:看炫奇珍稀之景

1847年春天,居住在厦门、因为会英文而负责给洋商作翻译的林鍼应邀赴美国教授中文,在美国的某一天,他偶然走进了一个地方。那里灯火通明,彩焕云霄,屋子里摆满了天底下珍贵而稀奇的东西,供人参观,楼上还悬挂着灯,通过机械、光影等原理,使得展出效果更富变化。

林鍼对这个陌生的地方印象极为深刻,回国之后,他立马将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记录在著作《西海纪游草》中。那时候的他或许根本不知道这个地方由谁创建、为何创建,他只知道,这个地方叫“博古院”,而中国没有。

这个“博古院”,便是当时西方的博物馆。

“博物”和“收藏”的传统,在我国都由来已久,但融合二者的博物馆,却迟迟没有产生。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天朝大国”的美梦转瞬间化为泡影,中国人开启了和外国人频繁的交往过程。除了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外,还有一些读书人开始正式走出国门,到欧美、日本等地游历,成为第一批亲眼见到“博物馆”这种陌生场所的中国人。

林鍼便是这批人中的典型代表,他是近代第一个亲身接触西方博物馆并留下文字记录的中国人。之后,因为各种原因游历海外的郭连城、斌椿、张德彝、王韬等人也分别在自己的著作中留下了关于“古玩库”、“博览院”、“博古院”、“生灵苑”、“画阁”等的记录。

郭连城在意大利逛了若干个博物馆,其中一个博物馆,占地面积不清楚,只知道是当地国王建造,屋子里排列着稀奇古怪的东西,还有玻璃屋子几十间,里面收藏着古时候各国供奉的神像,屋外有白石、古铜雕塑成的古代帝王、名人、功臣像。第二层楼,是各种生物标本,大到犀牛、大象,小到虱子、虫蚁,此外还有珊瑚、珠玉等放置在桌上。再上一层,则有古人的各种用器,比如服饰、琴瑟等。因此郭连成在记载中借用他人的评价,将其称为“一部百读不厌之格致经”,并感叹如果不在院中住个一二十天,难以看遍其中的藏品,可见藏品之丰富。

如果说郭连城逛的是历史类博物馆,那斌椿逛的“生灵苑”则更像现在的动物园和自然类博物馆。他在英国所见的生灵苑里,有老虎、豹子、狮子、大象等,还有各种没听过、没见过的鸟和鱼类。法国的生灵苑则有点不同,是在屋子里收藏着数千种奇怪的石头,还有各种鸟兽的骨头,其中有一间还收藏着人骨。


整理编辑:苏花

本文标签:

上一篇:艺术传递真情 交流助力成长...

下一篇:绘画为什么没有“死亡”...

版权声明:内容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读者请有甄别的使用;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30日内与【大众艺术报网】在线客服联系。

返回登录